2013年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2013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在2012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香港、深圳、上海位列前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 装帧::平装
基本介绍
中国两岸四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7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
2013年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行《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基準: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这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1次报告。
与前10次不同的是,该报告首次使用经济成长和经济密度两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
报告称,此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全域、信息和文化8个方面68个客观指标,构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未来长期竞争力)指数。同时,首次全部使用全市客观数据(包括市辖县),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7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报告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格局,以及有关方面距离理想状态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谐城市竞争力方面,报告认为,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和谐度较高,北上广均未进入前十。对于这一结论,课题组专家认为,主要是北上广等大城市户籍限制政策相对严格及犯罪率相对比较高,从而拉低了对该城市和谐竞争力指标,而且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普遍的现象。
与前10次不同的是,该报告首次使用经济成长和经济密度两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
报告称,此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全域、信息和文化8个方面68个客观指标,构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未来长期竞争力)指数。同时,首次全部使用全市客观数据(包括市辖县),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7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报告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格局,以及有关方面距离理想状态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谐城市竞争力方面,报告认为,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和谐度较高,北上广均未进入前十。对于这一结论,课题组专家认为,主要是北上广等大城市户籍限制政策相对严格及犯罪率相对比较高,从而拉低了对该城市和谐竞争力指标,而且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普遍的现象。
城市竞争力排行
综合经济
港深沪位列前三中西部城市普遍靠后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由经济增量指数和效率竞争力指数组成。2012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其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2席,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10强;进入20强的中西部城市仅有武汉和成都,而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仅列第36位。可见,区位优势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城市的行政等级来看,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计画单列市、省会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要明显高于其他地级城市。
蓝皮书还对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排名,2012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澳门、杭州、青岛、无锡、济南。和综合经济竞争力一样,仍是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分天下。
宜居城市
港澳两地居前西部地区整体偏低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香港、澳门、无锡、常州、珠海、苏州、威海、海口、镇江和中山等10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水平最高,成为本年度全国宜居城市10强;黑河、佳木斯、商丘、庆阳、天水、伊春、绥化、昭通、定西、陇南等10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水平最弱,成为年度全国宜居城市的末位10强。蓝皮书称,为了更好地观察城市宜居竞争力水平的区域差异,将五大宜居竞争力级别的城市按照区域进行再次分类。从城市区域分布上来看,除香港、澳门外,前48位城市中,东南地区城市占据了28个席位,环渤海和中部地区分别有10个和6个城市,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地区的城市数量均在3个以下,宜居竞争力最好的城市在东南地区呈绝对集中的分布态势。在排名250名以后的宜居竞争力差城市的区域分布,几乎完全集中在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地区。蓝皮书显示,在宜居城市竞争力好、一般和较差三个级别上,中部地区都具有分布集中的相对优势。此外,如果从六大区域的视角来审视宜居城市的级别分布,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的数量分布呈“好多差少”的倒三角形分布,西北地区城市宜居水平的数量呈“好少差多”的正三角形分布,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地区则呈一般水平多两端少的纺锤体形分布。
宜商城市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香港是最佳的标桿城市,内地城市的标桿为北京。宜商城市竞争力得分的前十名分别是香港、北京、上海、广州、佛山、苏州、深圳、武汉、青岛和杭州。从具体得分上看,香港明显领先于内地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紧随其后,而后面几个城市相差不大,属于前十名中的第三梯队。从与可持续竞争力排名的对比来看,香港均为第一,上海在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中超过了北京,说明北京的宜商环境比之上海是相对提分项目。对于广州、佛山、苏州、武汉四个城市,宜商排名都要比可持续竞争力排名高些,显然是拉高竞争力的项目,尤其是佛山,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仅为22名,宜商城市竞争力却排在第5名,这是对其较好营商环境的肯定;而深圳、青岛和杭州的宜商城市竞争力则是拉低可持续竞争力排名的项目,但力度不大。宜商城市竞争力后十名依次是松原、白城、庆阳、昭通、保山、陇南、定西、临沧、普洱、绥化。与综合排名相比较,松原、白城的宜商城市竞争力对可持续竞争力排名的拖后作用明显,其他几个城市两个排名大致匹配。从各区域的排名情况看,宜商城市竞争力排序前50名中,各区域分布不均。港澳台全部在列,东南区域和环渤海区域分别有超过了45%和30%的城市排在前50名,西北最少,仅有1个城市进入,占了西北全部城市的2.5%。后50名中多是西北、西南和东北区域的城市,它们分别有41%、38%和29%的城市排在后50名。中部区域和东南区域分别有5个和1个落在后50名,港澳台和东南均无城市落入。前、后50名的席位分布实际上也印证了整体得分均值的结论,宜商城市竞争力得分大抵与经济发展程度保持一致。
文化城市
香港独占鳌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根据测算,在多元文化城市综合排名中,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城市统领了文化城市竞争力的前10个位置。在加权排名中,香港以高分的绝对优势居于首位,上海、北京、苏州的表现也非常出众,说明这些城市文化的开放程度和多元化程度较高。从整体水平观察,前10名几乎都是沿海城市,而且都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与此同时,来自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城市文化开放程度普遍不高。香港文化国际化程度最高,东部沿海的文化发展和开放程度主要依赖于其区位优势,即与外界交流的便捷程度。因此,其排名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整体上看,广东省可谓独领风骚,表现异常突出;江苏省稳居第2位,可见江苏省内城市的文化开放程度和多元化程度也是相当高的;山东、福建城市的优势犹在;中西部各省份的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竞争力则相对偏低。从我国文化城市分布的区域比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文化开放程度最好的,样本中的香港和上海分别排在文化城市前2名。从中国大陆285个城市的排名看,东南地区无疑是最好的,在55个城市中有29个排在前50名,占52.73%。其次是环渤海地区,在30个城市中,排在前50名的有7个,占23.33%。接着是东北地区,在34个城市中,排前50名的有3个,占8.82%。然后是中部地区,在80个城市中,有6个排前50名,占7.5%。西南和西北地区比较差,西南47个城市中,4个排在前50名,占8.51%。西北39个城市中,只有1个排前50名,只占总数的2.56%。
对策措施
中国城市的各分项竞争力与理想城市的状态相距较远,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应从国家层面採取四大对策措施。第一,实施均衡发展的经济社会战略,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均衡发展,推动服务业与製造业的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发展;第二,建立城乡一体的市政管理体制,完善城镇的管理职能,建立城乡一体、以城主导的城市管理体制,革新公共管理理念,推进政府管理的人性化、高效化、制度化、奖惩化、竞争化,培育非政府组织,强化城市社区建设,强化城市危机应急机制;第三,建立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政策,深化财税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四,构建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长效机制,完善价格调节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土地占用机制、财政补贴机制和税收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