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

(2020-03-05 21:31:00) 百科综合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在具体分析中国各区域金融发展对各区域经济成长贡献度非均衡的基础上,述评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特徵及非均衡程度的发展趋势,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深层形成因素,并阐述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效应,探究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据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与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模式选择,从区域金融中心的培育、区域金融机构和区域金融市场的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设立及区域金融政策的完善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与完善的对策选择。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
  •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页数:264页
  • 开本:32
  • 定价:28.00
  • 作者:慕丽杰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14110054
  • 品牌:经济科学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慕丽杰,1976年生于辽宁省丹东市,金融学博士。1999年获得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辽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辽宁大学,获得金融学研究方向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区域金融发展、社区银行建设和中小企业融资等。曾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项目,获得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奖。在《国际金融》、《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农业经济》、《国际贸易》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图书目录

绪论
0.1研究背景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0.2相关概念界定
0.3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0.4框架结构和内容安排
0.5本书的创新点和难点
l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理论评介
1.1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1.2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1.3区域金融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的拓展
2区域金融成长对区域经济成长贡献度差异剖析
2.1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成长贡献度的作用机制
2.2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差异的实证分析
3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与特徵评介
3.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状评介
3.2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评介
3.3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特徵和变动趋势分析
4影响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因素探讨
4.1客观环境因素
4.2区域经济条件因素
4.3制度因素
4.4区域经济主体主观因素
4.5影响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因素的变化趋势
5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效应分析
5.1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积极效应
5.2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消极效应
5.3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综合效应——马太效应
6推进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对策构想
6.1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战略理论基础
6.2区域金融发展机制的模式选择
6.3区域金融发展与完善的对策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着作权页:



支大林(2002)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成长,他把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概括为增加区域的资本投入和提高区域的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
周立和王子明(2002)的研究得出了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成长密切相关的结论。建立了区域人均GDP增长与金融深化率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证明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成长之间呈高度正相关的结论,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地解释我国各地区经济成长差距,一个地区金融发展初始条件低下,对其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利。而且以1978年的国有金融相关比率作为金融初始深度指标,证明了初始金融水平会促进此后17年的经济成长,从而认为一定时期的金融发展对长期的经济成长有促进作用。
陆文喜和李国平(2004)在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採用收敛法,分别按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2年、1990~2002年以及1985~2002年各个时间段,对我国各省区市之间,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内各省区市之间金融增长与发展的收敛性问题做了实证检验。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