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 既保障着百姓日常饮食健康, 也影响着农畜产品进出口贸易。无损检测也叫非破坏检测和非接触检测。
如果我们把传统的破坏性检测比作一把 “锋利的手术刀” , 经过这把手术刀将肉食品 “残忍” 地分割后才得知其内部状况。 相比之下, 无损检测则可看做是把 “不留疤痕” 的 “无创手术刀” 。
经过光谱扫描可以实现无损检测技术, 获取被检测物质的特徵信息, 然后通过分析这些特徵信息得到其物理、 化学和生物属性。不同的物质成分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徵波长, 特徵波长处的反射光谱强度能反映物质成分的含量, 一般用可见光/近红外光源照射被检测物质后,再通过光谱解析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就可自动算出结果, “无损检测技术检测单品整个过程一般不到 1 秒钟, 而传统破坏性检测一般长达几小时甚至几天。”
传统检测方式是人工抽样,需要样品的提前处理,必须要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可即便这样,人为误差还是比较大。
而无损检测这把 “无创手术刀” 则无需将检测对象破坏, 不仅能及时準确检测出不良肉食产品, 避免了不良产品售后召回的往返周折, 在完成检测的同时也能按品质进行分级, 而且无损检测自动化程度高, 还保证了逐个样品检测, 不会出现漏检,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合理利用线上分级技术, 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上,各国国情的差异决定了研究方向、 重点和研究对象的不同。一些已开发国家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更加侧重于产品品质、 外观、 口感等方面的检测技术, 而我国因地制宜地将无损检测技术的首要目标定为能精确检测产品是否安全, 是否适宜食用。同时, 由于各国民众饮食习俗的差异, 美国等一些国家所研究的肉类检测对象多为鸡肉, 而我国则要将猪肉作为主要的检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