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一棵毒树

(2020-01-23 18:25:36) 百科综合
一棵毒树

一棵毒树

《一棵毒树》是英国作家威廉·布莱克的作品,诗歌选自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这是一首富有政治色彩的抒情诗,表达了民主的进步思想,反映诗人敌友分明的鲜明爱憎态度。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一棵毒树
  • 外文名称:A Poison Tree
  • 创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处:《天真与经验之歌》
  • 文学体裁:诗歌
  • 作者:威廉·布莱克

诗歌原文

A Poison Tree
I was angry with my friend:
I told my wrath, my wrath did end。
I was angry with my foe:
I told it not, my wrath did grow。
And I watered it in fears,
Night and morning with my tears;
And I sunned it with smiles,
And with soft deceitful wiles。
And it grew both day and night,
Till it bore an apple bright。
And my foe beheld it shine,
And he knew that it was mine。
And into my garden stole
When the night had veiled the pole;
In the morning glad I see
My foe outstretched beneath the tree。

诗歌译文

一棵毒树
我对朋友生怨,
倾诉之间,怒气消散;
我对敌人生怨,
闷在胸间,任其蔓延。
惶恐之中将其浇灌,
从早到晚,用我的泪眼;
用我的笑脸,
温柔欺骗使其灿烂。
它日夜攀援,
直至结出鲜果闪闪;
敌人开始对其垂涎,
其主是谁胸中了然。
夜色遮掩,
溜入我园。
清晨见状开颜:
敌人树下四脚朝天。

创作背景

18世纪末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在空间上,其影响超越欧洲,遍及世界,位于欧洲边缘的英国,同法国仅一峡之隔,恰如毗邻一场大地震震中的地区,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英国统治者唯恐法国革命的烈火殃及他们的利益,于是在政治上採取了一些镇压进步力量的措施,如逮捕大部分激进领袖并把他们交付“国家审判”; 地方政府也审判了一些激进人士;政府还驱散民众大会;同时还颁布法律号召所有臣民抵制、 反对激进分子的行动;要求治安法官、 地方法官广泛地积极地调查进行煽动宣传的作者、出版商和散发、发行出版物的情况。这些措施遭到了布莱克等进步文人的强烈反对,在此特殊背景下,作者创作了这首诗歌,以戏剧性的情节,通过象徵性形象,表达了民主的进步思想,反映诗人敌友分明的鲜明爱憎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由四个诗节组成。第一、二节,诗人用对比手法表现“我”对友善、对敌恨的态度。可见诗人是非分明,立场坚定。诗人在“眼泪”和“微笑”这两个感情色彩完全不相同的词语上用了两个重叠词“浇浇”、“晒晒”,从而形成“诡诈的色彩”,表现了人处在逆境中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显然是人生经验的结晶。第三、四节描绘了生动的画面,以喜剧性的结尾作结束,富于幽默色彩。
这首诗主题严肃,但风格明快。《圣经》中有偷吃乐园中苹果的故事,而这首诗里的诗歌形象则完全不同。对象换了,内涵也变了。诗歌中显示的形象是一个受欺侮的小孩子,但他不是一个逆来顺受者,他善用智谋和敌人斗争,既天真烂漫,又巧于心计。他用他的眼泪浇他的愤怒之树,并用假装的微笑来晒他的愤怒之树,致使敌人中计,在毒树下死去。从思想内容看,既轻鬆又严肃,既天真率直,又老练深邃。平易中见人生哲理,是时代和现实状况的观照,又是对未来理想的抒发与展望,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英国诗人、画家和雕刻家。他的艺术和文学作品更强调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现实。在布莱克的想像中,泥土和空气中充满了永恆斗争的精神力量,“飞翔的众位天使,暗中潜伏的魔鬼”。在他儿童时期,他就说自己看到神从窗外向里张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布莱克逐渐形成了神秘的哲学观,在自己的诗作中精心创造一种神话,用以阐释和体现这种哲学理念。威廉·布莱克后期很多诗作晦涩难懂,经常有一本书的长度。不过,有些诗作,如《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年)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年)中收录的,就情感洋溢,几乎有着孩童般的质朴和纯真。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