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菌种的培养

(2020-02-05 13:47:35) 百科综合

菌种的培养

人们採取无菌操作的方法,把某种食用菌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单独地分离开来,这个过程叫做菌种分离。从分离过程中得到的菌丝体纯化后,就是纯菌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人工使纯菌种大量生长和繁殖的方法,叫做培养。

【说明】:此教学设计任务由南京晓庄学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老师yqiong参与教师-维基星光计画进行wiki教学而发布。此词条为範例词条,由贾海选定主题并负责、参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所有同学协作共同完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菌种的培养
  • 外文名: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rains 
  • 特点:採取无菌操作的方法
  • 教学对象:大学学生
  • 科目:生物
  • 课时:2
  • 教学环境:教室

学习者特徵

经过高中的学习,大部分对生物都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进入大学以后要进行更为具体的生物研究,要进行分类。菌种的培养是微生物研究的必要过程,是今后在实验室必要的实验技能!菌种在有机实验中也是基础,所以,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这是一个新鲜而没有基础的东西,一切从基础开始!

学习内容

菌种是指食用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级。工业发酵的有用菌种,其筛选步骤包括菌种分离、初筛和复筛。
挑选具有某种能力的有用菌种,也称种子製备,是指菌种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扩大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生产菌种的製备过程。以作接入发酵罐中进一步扩大菌体量及合成产物之用。
种子製备包括孢子製备和菌丝体製备(见图) 菌种製备 ,其中(1)~(4)为孢子製备过程。
保存在沙土管或冷冻管中的生产菌种,用无菌手续挑取少许,接入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在25℃(或较高温度)下培养5~7天(或较长时间。所得孢子还需进一步用较大表面积的固体培养基以获得更多孢子(对于霉菌类孢子製备,多数採用大米、小米之类的天然培养基)。
将培养成熟的斜面孢子製成悬浮液,接种到扁瓶固体培养基上,于25~28℃培养14天。将成熟的扁瓶孢子于真空中抽乾,使水分降至10%以下,并放入 4℃冰柜中备用。一次製得的孢子瓶可在生产上延续使用半年左右。
放线菌孢子的培养基大多是採用麸皮或豌豆浸出液、牛肉膏及无机盐与琼脂製成的。将斜面孢子接入扩大的扁瓶孢子培养基中,于28~37℃培养5~14天。所获得的大量孢子可直接作为种子罐(6)的种子。
如果有些生产菌种不产孢子,如赤霉素产生菌或产孢子不多的,则可採用摇瓶(5)液体培养製得菌丝体,作种子罐的种子。种子罐的目的是使接入有限的孢子或菌丝体迅速发芽、生长、繁殖成大量菌体。其中的培养基组分应是易于被菌体利用的碳源(如葡萄糖)和氮源(如玉米浆),及无机盐(如磷酸盐)等。作为发酵罐(7)的种子应生命力旺盛、染色深、菌丝粗壮,无杂菌及异常菌体。接种量一般在10%~20%。

教学目标

1. 弄清一级菌种的製作流程。
2. 弄清一级菌种的培养基的配製方法及其要求。
3. 弄清灭菌,消毒,菌种分离,提纯,转管,无菌操作概念及其操作方法。
4. 掌握一级菌种质量鉴定及其常见保存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一级菌种培养基的配製。
2. 一级菌种培养基的灭菌。
3. 无菌操作(难点)。

策略选择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内),实验教学(课内及课外),技能训练(实习期间)
从学生日常生活问题入手,快速自然的引导学生走进主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讲授新课内容,以醒目的方式将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呈现给学生。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讨论与探究中完成任务。
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把培养基给学生,通过诸多问题驱动学生完成任务,课程安排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展示评价环节,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条件选择语句的执行流程及使用方法,在结束环节,以课后作业强化练习法结束本节课,使学生对条件语句的暂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