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云南农业大学

(2020-07-18 12:22:14) 百科综合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春城昆明,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画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改革试点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併成立云南农业大学,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

截至2015年1月,学校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433402.46平方米,校舍面积560884.66平方米;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1972148.57平方米,校舍面积619454.77平方米。校本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3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8.92亿元。设有20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205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9000余人。

基本介绍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
  • 主管部门:云南省
  • 学校官网:http://www.ynau.edu.cn
  • 中文名:云南农业大学
  • 外文名: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简称:云农大
  • 创办时间:1938(戊寅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农业路
  • 属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
  • 现任领导:盛军
  • 专职院士:1人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 院系设定: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等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黑龙潭
  • 院校代码:10676
  • 主要奖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 
    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

历史沿革

云南农业大学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
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
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併入昆明农林学院。
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
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
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併成立云南农业大学。
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
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
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5月,省委省政府依託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云南农村干部学院。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3年10月,省委省政府依託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云南食品安全管理学院。
2014年4月,省委省政府依託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截至2015年1月,该校设有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菸草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水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龙润普洱茶学院、热带作物学院等18个学院和国际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1月,该校共有在职教职工1656人,其中专任教师1273人,正高职185人,副高职476人,博士生导师56人,硕士生导师48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0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7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5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云南省首批“云岭学者”人才培养工程2人。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
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一览表
团队名称团队带头人审批部门年度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
李成云
科技部
2013
云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
朱有勇
省科技厅
2005
云南省畜禽养殖与种质创新团队
葛长荣
省科技厅
2008
云南省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创新团队
李强
省科技厅
2009
云南省茶因子与茶功效研究创新团队
盛军
省科技厅
2011
云南省农业入侵生物可持续控制创新团队
李正跃
省科技厅
2011
云南省高原山地作物可持续生产系统研究创新团队
吴伯志
省科技厅
2012
云南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创新团队
张海翔
省社科联
2012
云南高等教育面向东南亚开放研究创新团队
唐滢
省社科联
2013
云南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团队
汤利
省教育厅
2010
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培育)
郭华春
省教育厅
2010
云南省高校植物检疫学科技创新团队
李正跃
省教育厅
2011
云南省高校动物性食品安全与人兽共患病科技创新团队
高洪
省教育厅
2011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1月,该校共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6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农业推广硕士13个领域,工程硕士、体育硕士均为3个领域。
省部级重点学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水土工程、畜牧学、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利用、植物营养学、园艺等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保护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环境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1月,该校共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先后拥有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6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先后两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以“加强基础、通专结合、强化实践”为重点,构建複合型、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强调通专结合、分类培养,强化专业和实践教学,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获準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45项、省级172项、校级81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
2001年至2015年1月,共立项资助教改项目近140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6项;2005-2013年,连续9年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评优秀,入选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
幽海道幽海道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农学、园艺、茶学、动物科学、植物保护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建设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菸草栽培学
省级特色专业:农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蜂学、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生物技术、植物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动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
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建设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大学计算机基础、作物栽培学、菸草栽培学、普通昆虫学、普洱茶文化学、动物饲养学、鲜切花栽培学、动物育种学、农药学、土壤肥料学、牧草与草坪草种子学、土壤、植株与环境分析 (双语)、肉品工艺学、Visual Basic程式设计、植物学、动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农业机械学、动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环境生态学
云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作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农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範中心、菸草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中心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1月,该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西兰、泰国、越南、缅甸、高棉、寮国等22个国家的74个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係。
2012年,外交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首批国家级援外教育和培训机构——中国-东协教育培训中心。获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建盖了国际学院田家炳楼。2014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
学校与荷兰劳伦斯坦套用技术大学开展“2+2”模式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多项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至博士生;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社会科学及人文大学、河内大学及太原农林大学等高校以“2+1+1”模式合作培养越南语专业本科生;与越南荣市大学、越南河江省教育厅、越南奠边省教育厅等开展2+3本科教育项目;与泰国大学以“2+1+1”模式联合培养泰语专业本科生。与日本鹿儿岛大学、京都府立大学、北海道大学和琉球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已培养近500名本科、硕士和博士外国留学生。
学校承办中国-东协合作基金等部委或国际组织委託的援外农业科技国际培训班10余期,为东协等开发中国家培训国外学员300多名;与越南河内农业大学合作,为越南举办了50期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学员1500多名。先后主持了GEF、EU、ADB等资助的2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常年聘请外专、外教10余名,每年有30多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和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被聘为客座教授。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1月,该校建有农业生物多样性套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协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5个;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等3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有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高原山地牧业种质创新与养殖加工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
红云红河集团向捐赠奖助学金红云红河集团向捐赠奖助学金
省部级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名称主要负责人所属学院批准部门级别批准时间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王云月
植保学院
教育部
部级
2002
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盛军
普洱茶学院
教育部
部级
2011
农业部云贵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朱有勇
植保学院
农业部
部级
2011
农业部云南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
盛军
普洱茶学院
农业部
部级
2011
农业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郑毅
资环学院
农业部
部级
2011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云南陆良野外基地”
余建新
水院
国土资源部
部级
2011
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李本逊
农学院
省政府
省级
1985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
叶敏
植保学院
科技厅
省级
1993
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高士争
动科院
科技厅
省级
1995
云南省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重点实验室
曾养志
动科院
科技厅
省级
2001
云南省香料研究中心
秦太峰
香料所
省政府
省级
2004
云南省特优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葛长荣
食品学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09
云南“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
张海翔
经管学院
省委宣传部
省级
2009
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盛军
普洱茶学院
云南省科技厅
省级
2010
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範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
杨生超
农学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11
云南省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葛长荣
食品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1
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谭学林
农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1
云南省滇台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
黄毅
园林学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12
云南省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实验室
余建新
水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12
云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文 俊
水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2
云南省反刍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毛华明
动科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2
程顺和院士工作站
覃鹏
农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2
官春云院士工作站
林良斌
农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2
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盛军
省财政厅
省教育厅
省级
2012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张海翔
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省级
201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
盛军
云南农业大学
校级
2013
云南省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
李元
资环学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13
云南省蔬菜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朱海山
园林园艺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3
校级研究所(中心)
序号平台名称所属学院主要负责人成立时间
1
稻作研究所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谭学林
1985
2
东方蜜蜂研究所
食品学院
和绍禹
1985
3
水利水电设计研究所
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龚爱民
1993
4
农村发展研究所
经济贸易学院
许玉贵
1993
5
农业教育研究所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刘福军
1994
6
花卉研究所
园林园艺学院
李枝林
1994
7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动物科学学院
苗永旺
1995
8
甘蔗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杨清辉
李富生
1997
9
机械设计研究所
工程学院
阳厚森
1997
10
薯类研究所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郭华春
2000
11
食用菌研究所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李荣春
2000
12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诸锡斌
2000
13
云南省中药材规範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中药材研究所)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杨生超
2001
14
生态环境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学院
李 元
2002
15
土壤与肥料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学院
汤 利
2002
16
东南亚薯类作物科研与培训中心
植保学院
谢世清
2003
17
水资源与节水灌溉重点实验室
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文 俊
2004
18
云南普洱茶研究院
龙润普洱茶学院
邵宛芳
2005
19
建筑工程检测中心
建工学院
2006
20
农村发展政策研究中心
经管学院
袁国友
2009
21
国土资源科学工程研究中心
水利水电学院
2009
22
节能减排检测与研究工程中心
建工学院
2010
23
云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工学院
2011

建设成果

截至2015年1月,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973计画、863计画、科技支撑计画、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800多项,科研经费达10.6亿元,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50余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50余个。
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其中,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5年,繁育28世代,近交係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最佳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套用2亿余亩;盛军教授团队研发的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精深加工技术、生态种植技术,及研发的普洱茶珍、多酚云烟、辣木系列产品,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学术资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ISSN 1004-390X)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农业大学主办。1986年创刊时为半年刊,1989年改为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研究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植物保护、土壤科学、园艺与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农业生态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
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JFD)、《中国生物学文摘资料库》(CBA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中国期刊网全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CAJCED)、《中国农业科技文献资料库》(CASDD)、《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CSTJD)、《万方全文资料库》、《全国报刊索引资料库》(CPID)、《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资料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第五版等资料库收录。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经云南新闻出版局审批并同意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从2007年起增设社会科学部分。主要刊登哲学研究、社会学·管理学研究、政治学·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教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文学·史学研究、科学技术史研究、图书与情报学研究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自2010年起被《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全文收录。2011年6月,在由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主办的评优活动中,《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获得“全国农业院校优秀社会科学学报”奖。 2013年10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辑室在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评优中,荣获“优秀团队奖”。

学术交流

截至2015年1月,学校在剑川县、会泽县、马龙县创造性开展定点定人对口帮扶“3+3”校县联合行动,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先后挂鈎扶贫寻甸县、姚安县,多形式为扶贫点办实事、解难事;在镇康县、泸水县全面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全力支援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在昭通、玉溪、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参与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画”,大力推广以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覆膜种植、水改旱、集中育秧育苗为主的十大科技增粮措施;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昆明、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与天士力、苗乡三七等150多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定,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係。
学校努力办好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託、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依託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中国-东协教育培训中心、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等优质培训资源,共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实用技术人才2万余人次。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吴伯志
名誉校长:朱有勇
党委副书记、校长:盛军
党委副书记:李永勤、朱江
副校长:孙海清、雷建奕、唐滢、彭志远、葛长荣、徐昆龙、李永忠
纪委书记:李雪峰

历任校长

汤惠荪:云南大学农学院
新生在七七二二五部队的军训新生在七七二二五部队的军训
张海秋:云南大学农学院
彭少彭:昆明农林学院
王启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
赵柳泉:云南农业大学
孙永铭:云南农业大学
黄仁跃:云南农业大学
陈海如:云南农业大学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
盛军:云南农业大学

文化传统

  • 大学精神
开学养正 耕读至诚
校训以及诠释校训以及诠释
大学精神诠释:启发学者、培养正道,潜心耕读、至真至诚
  • 校训
厚德博学 明理尚农
校训诠释:品格高尚、知识渊博,追求真理、献身三农。
  • 校徽
明确农业的基本形态作为学校的基本概念。
结合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色以及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优势。
保持云南农业大学的原有手写字型,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校徽符号校徽符号
通过视觉的符号,突出农业、人文与科学结合的形象。
通过设计图形的内涵,突出云南的特色与文化概念。
核心形象来自于篆书云南的“云”字,云南得名于“彩云之南”,是中国自然生态和物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採用篆书“云”字为基础的设计图形,突出自身特色。
标誌的核心构成一个问号,象徵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体现大学对科学的不断探索,对未知领域的勇于发现。
整个云纹所形成的构图如同正在成长的植物胚芽,一方面体现农业大学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表现大学的广阔成长前景,换装的稻穗强调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特性及累累硕果。
新校徽在整体构图上追求传统图样与现代色彩体系的融合,体现大学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气,相互围绕的纹样,体现团结、和谐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