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本广受欢迎的认知行为疗法入门书,专为新手治疗师和初次接触该疗法的其他取向治疗师而着。作者莱德利博士以一个贯穿全书的案例,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认知行为治疗究竟该如何开展的生动画卷,并就核心的临床技巧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指导。认知行为疗法类基础教材中的经典畅销着作! 北京师範大学心理学院王建平教授领衔翻译并推荐!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莱德利(Deborah Roth Ledley) (美国)马克斯(Brlan P.Marx) (美国)汉姆伯格(Rictlard G.Heimberg) 译者:李毅飞
莱德利(Deborah Roth Ledley),博士、私人执业心理学家,她目前就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普利茅斯米廷儿童强迫症与焦虑症治疗中心,曾发表过有关社交焦虑症、强迫症和其他焦虑障碍的论文及书籍。
马克斯(Brlan P.Marx),博士,现任美国波士顿老兵医疗保健系统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中心的心理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功能障碍的关係,识别创伤后障碍的风险因素。发展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简易疗法。
汉姆伯格(Rictlard G.Heimberg),博士,现任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坦普尔大学成人焦虑诊所主任。他是认知行为治疗协会的前任主席,也是该协会杂誌《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的前任主编。他致力于发展和评估採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焦虑症和广泛性焦虑症,并声名远扬。
莱德利(Deborah Roth Ledley),博士、私人执业心理学家,她目前就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普利茅斯米廷儿童强迫症与焦虑症治疗中心,曾发表过有关社交焦虑症、强迫症和其他焦虑障碍的论文及书籍。
马克斯(Brlan P.Marx),博士,现任美国波士顿老兵医疗保健系统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中心的心理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功能障碍的关係,识别创伤后障碍的风险因素。发展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简易疗法。
汉姆伯格(Rictlard G.Heimberg),博士,现任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坦普尔大学成人焦虑诊所主任。他是认知行为治疗协会的前任主席,也是该协会杂誌《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的前任主编。他致力于发展和评估採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焦虑症和广泛性焦虑症,并声名远扬。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Ledley和她的同事在新版中加入了更多蕴藏着临床智慧的宝藏。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治疗对话、提示及建议,可帮助新手治疗师少走弯路,并使来访者从认知行为治疗中获益。书中关于如何发挥督导的作用及治疗师该如何获得继续成长的建议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因此这本书也是我在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课程中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
—一Ionathan S.Abramowitz博士,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委员
来自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心理学系
“这本书巧妙地预见了新手治疗师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挑战,阐明了治疗的过程,并可帮助新手治疗师做好充分的準备。这本书将科学客观的基调与启发式的案例相结合,这必然会为新手治疗师注入信心。因此,这是任何认知行为疗法课程都不可缺少的教材。
——Chstine Purdon博士,加拿大注册心理学家
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
“这本书对想要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和过程的年轻治疗师非常有用,书中介绍了从如何準备初次会面到最后强化疗效的整个过程。作者们都是拥有多年临床和督导经验的顶级认知行为治疗师,他们为实际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清晰且实用的建议。我要向想成为认知行为治疗师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NeiI A.Rector博士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系
—一Ionathan S.Abramowitz博士,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委员
来自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心理学系
“这本书巧妙地预见了新手治疗师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挑战,阐明了治疗的过程,并可帮助新手治疗师做好充分的準备。这本书将科学客观的基调与启发式的案例相结合,这必然会为新手治疗师注入信心。因此,这是任何认知行为疗法课程都不可缺少的教材。
——Chstine Purdon博士,加拿大注册心理学家
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
“这本书对想要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和过程的年轻治疗师非常有用,书中介绍了从如何準备初次会面到最后强化疗效的整个过程。作者们都是拥有多年临床和督导经验的顶级认知行为治疗师,他们为实际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清晰且实用的建议。我要向想成为认知行为治疗师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NeiI A.Rector博士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系
名人推荐
“Ledley和她的同事在新版中加入了更多蕴藏着临床智慧的宝藏。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治疗对话、提示及建议。可帮助新手治疗师少走弯路,并使来访者从认知行为治疗中获益。书中关于如何发挥督导的作用及治疗师该如何获得继续成长的建议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因此这本书也是我在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课程中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
——Jonathan S.Abramowitz博士,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委员,来自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心理学系
“这本书巧妙地预见了新手治疗师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挑战,阐明了治疗的过程,并可帮助新手治疗师做好充分的準备。这本书将科学客观的基调与启发式的案例相结合,这必然会为新手治疗师注入信心。因此,这是任何认知行为疗法课程都不可缺少的教材。
——Christine Purdon博士,加拿大注册心理学家,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
“这本书对想要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和过程的年轻治疗师非常有用,书中介绍了从如何準备初次会面到最后强化疗效的整个过程。作者们都是拥有多年临床和督导经验的顶级认知行为治疗师。他们为实际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清晰且实用的建议。我要向想成为认知行为治疗师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Neil A.Rector博士,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系
——Jonathan S.Abramowitz博士,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委员,来自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心理学系
“这本书巧妙地预见了新手治疗师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挑战,阐明了治疗的过程,并可帮助新手治疗师做好充分的準备。这本书将科学客观的基调与启发式的案例相结合,这必然会为新手治疗师注入信心。因此,这是任何认知行为疗法课程都不可缺少的教材。
——Christine Purdon博士,加拿大注册心理学家,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
“这本书对想要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和过程的年轻治疗师非常有用,书中介绍了从如何準备初次会面到最后强化疗效的整个过程。作者们都是拥有多年临床和督导经验的顶级认知行为治疗师。他们为实际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清晰且实用的建议。我要向想成为认知行为治疗师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Neil A.Rector博士,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系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介绍
作为治疗师如何获得信心
準备接诊来访者
认知-行为整合:超越“黑匣子”
第二章 与来访者的初次接触
初次接触
在等候室中
与来访者在谘询室中
个案概念化(迄今为止)
案例
第三章 评估过程
留意你的反应
评估目标
达到评估目标的工具
新手治疗师常有的担心
麦可的评估会谈
第四章 个案概念化和制订治疗计画
个案概念化
个案概念化如何指导治疗计画
制订治疗计画的最后两个要点
第五章 向来访者提供反馈与撰写评估报告
回顾来访者的优势
回顾问题清单和诊断
分享个案概念化
回顾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麦可的反馈会谈
强调有关认知行为疗法的常见问题
撰写报告
第六章 开始认知行为治疗过程
设定治疗议程的重要性
首次治疗性会谈
再次回顾麦可的个案
在继续之前:关于认知行为疗法中
家庭作业的一些注意事项
第七章 应对认知行为治疗的初始挑战
来访者接触认知行为疗法时的挑战
对同时服药的来访者的特殊考虑
特殊挑战:与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评估自杀风险需要什幺样的技能和知识
影响治疗的与治疗师相关的妨碍
认知行为治疗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治疗关係中的人际困境
第八章 接下来的会谈: 教授核心技术
第三次治疗性会谈:介绍认知重建技术
第四次治疗性会谈:继续认知重建并计画第一次暴露
第五次治疗性会谈:进行首次暴露
第六次至第十次治疗性会谈:继续进行认知重建和对恐惧情景的暴露
做好个案记录
第九章 处理治疗中的不合作
障碍1:让来访者参与到治疗中的困难
超越“传统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障碍
障碍2:来访者治疗关係中的困难
小结: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
第十章 结束治疗
牢记结束时间
教来访者成为他们自己的治疗师
最后几次会谈中要做的事
结束治疗:维持疗程还是做出调整
对麦可案例的回顾
第十一章 督导过程
督导的目标
督导师的角色
受训者的角色
建立督导关係
督导的方式
督导关係中的障碍
集中于积极的方面
结语 作为认知行为治疗师的继续成长
附录一 认知行为治疗推荐阅读材料
附录二 期刊、网站及其他资源
参考文献
作为治疗师如何获得信心
準备接诊来访者
认知-行为整合:超越“黑匣子”
第二章 与来访者的初次接触
初次接触
在等候室中
与来访者在谘询室中
个案概念化(迄今为止)
案例
第三章 评估过程
留意你的反应
评估目标
达到评估目标的工具
新手治疗师常有的担心
麦可的评估会谈
第四章 个案概念化和制订治疗计画
个案概念化
个案概念化如何指导治疗计画
制订治疗计画的最后两个要点
第五章 向来访者提供反馈与撰写评估报告
回顾来访者的优势
回顾问题清单和诊断
分享个案概念化
回顾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麦可的反馈会谈
强调有关认知行为疗法的常见问题
撰写报告
第六章 开始认知行为治疗过程
设定治疗议程的重要性
首次治疗性会谈
再次回顾麦可的个案
在继续之前:关于认知行为疗法中
家庭作业的一些注意事项
第七章 应对认知行为治疗的初始挑战
来访者接触认知行为疗法时的挑战
对同时服药的来访者的特殊考虑
特殊挑战:与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评估自杀风险需要什幺样的技能和知识
影响治疗的与治疗师相关的妨碍
认知行为治疗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治疗关係中的人际困境
第八章 接下来的会谈: 教授核心技术
第三次治疗性会谈:介绍认知重建技术
第四次治疗性会谈:继续认知重建并计画第一次暴露
第五次治疗性会谈:进行首次暴露
第六次至第十次治疗性会谈:继续进行认知重建和对恐惧情景的暴露
做好个案记录
第九章 处理治疗中的不合作
障碍1:让来访者参与到治疗中的困难
超越“传统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障碍
障碍2:来访者治疗关係中的困难
小结: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
第十章 结束治疗
牢记结束时间
教来访者成为他们自己的治疗师
最后几次会谈中要做的事
结束治疗:维持疗程还是做出调整
对麦可案例的回顾
第十一章 督导过程
督导的目标
督导师的角色
受训者的角色
建立督导关係
督导的方式
督导关係中的障碍
集中于积极的方面
结语 作为认知行为治疗师的继续成长
附录一 认知行为治疗推荐阅读材料
附录二 期刊、网站及其他资源
参考文献
序言
在心理谘询与治疗各流派中,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唯一循证的心理谘询治疗方法。经过半个世纪三个阶段的发展,近20多年来,认知行为疗法已经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主流治疗学派。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人称自己是认知行为治疗师,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很简单,仅是挑战“认知错误”。但随着认知行为疗法的正式开展(以2008年3月我国第一届认知行为疗法大会的召开为标誌),这种认识逐渐被接受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渴望所取代。在学习和培训材料中,首要的是引进好的书籍。
在美国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3年中,我有些心得和体会,并一直在留意好的书籍、好的培训师,想逐步引进给我国的认知行为疗法爱好者。这本书就是我在美国时看到的其中的一本,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各种受训者人手一本,我自己也购买了本书的第一版。
在此,我很想将这本实用易懂、操作性强的书介绍给广大读者。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1)实用性强。它详细介绍了从第一次接电话预约至最后结束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有哪些重要步骤,每一步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作为认知行为治疗师应该怎样做。因此,读者按照书中的内容和步骤即可开展治疗。(2)针对新手治疗师。它详细介绍了在接电话之前所需的理论储备、心理準备,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及应对方案。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治疗师在手把手地陪伴着读者一步步前进,直至读者掌握了实践套用的精髓。对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新手治疗师和想把认知行为疗法融入自己已有治疗体系的治疗师来说,本书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全书共有11章,围绕着认知行为疗法的整个实践过程而展开。针对新手治疗师,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的预备知识,包括如何做好心理治疗的準备、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核心、预计会有的困难等。按照实践治疗的开展,接下来的章节相应地介绍了与来访者的初次接触、评估、个案概念化、治疗计画、反馈与评估报告等準备内容,以及开始正式治疗、处理治疗中出现的困难,直至最后结束治疗的整个过程。此外,本书还特别安排了第十一章有关“督导过程”的内容,将督导视为培养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师不可缺少并且大有助益的一环。最后,本书在结语中为感兴趣的人提供了有关认知行为治疗师继续成长的具体建议,很有操作性,是对新手治疗师非常有用的信息。
本书的翻译全部由我的硕博士研究生完成。在翻译前,我们首先对翻译风格以及用词等方面进行了统一。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定期在我的认知行为疗法实务例会上报告翻译的进展,并进行相互审校,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学习一起讨论翻译过程中的问题。整个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大家感到很有收穫,也希望可以将这个学习的过程和收穫带给本书的读者。各章具体的翻译执笔情况为:第一章,赵丽娜;第二章,李毅飞;第三章,唐谭、贺婷婷;第四章,黄山;第五章,唐苏勤;第六章,王辰怡;第七章,张怡;第八章,赵丽娜;第九章,李毅飞;第十章,陶璇;第十一章,孙凌。初译稿完成后,李毅飞承担了全书的统稿与校对工作,并由我进行了最后审校。学生们为本书的翻译定稿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此,对他们及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提供了支持与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达深深的谢意。
儘管力求完美,但由于能力和水平有限,译作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我的信箱是:wjphh@bnu.edu.cn,希望得到您的反馈。
王建平
2011年10月于北京师範大学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人称自己是认知行为治疗师,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很简单,仅是挑战“认知错误”。但随着认知行为疗法的正式开展(以2008年3月我国第一届认知行为疗法大会的召开为标誌),这种认识逐渐被接受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渴望所取代。在学习和培训材料中,首要的是引进好的书籍。
在美国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3年中,我有些心得和体会,并一直在留意好的书籍、好的培训师,想逐步引进给我国的认知行为疗法爱好者。这本书就是我在美国时看到的其中的一本,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各种受训者人手一本,我自己也购买了本书的第一版。
在此,我很想将这本实用易懂、操作性强的书介绍给广大读者。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1)实用性强。它详细介绍了从第一次接电话预约至最后结束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有哪些重要步骤,每一步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作为认知行为治疗师应该怎样做。因此,读者按照书中的内容和步骤即可开展治疗。(2)针对新手治疗师。它详细介绍了在接电话之前所需的理论储备、心理準备,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及应对方案。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治疗师在手把手地陪伴着读者一步步前进,直至读者掌握了实践套用的精髓。对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新手治疗师和想把认知行为疗法融入自己已有治疗体系的治疗师来说,本书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全书共有11章,围绕着认知行为疗法的整个实践过程而展开。针对新手治疗师,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的预备知识,包括如何做好心理治疗的準备、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核心、预计会有的困难等。按照实践治疗的开展,接下来的章节相应地介绍了与来访者的初次接触、评估、个案概念化、治疗计画、反馈与评估报告等準备内容,以及开始正式治疗、处理治疗中出现的困难,直至最后结束治疗的整个过程。此外,本书还特别安排了第十一章有关“督导过程”的内容,将督导视为培养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师不可缺少并且大有助益的一环。最后,本书在结语中为感兴趣的人提供了有关认知行为治疗师继续成长的具体建议,很有操作性,是对新手治疗师非常有用的信息。
本书的翻译全部由我的硕博士研究生完成。在翻译前,我们首先对翻译风格以及用词等方面进行了统一。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定期在我的认知行为疗法实务例会上报告翻译的进展,并进行相互审校,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学习一起讨论翻译过程中的问题。整个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大家感到很有收穫,也希望可以将这个学习的过程和收穫带给本书的读者。各章具体的翻译执笔情况为:第一章,赵丽娜;第二章,李毅飞;第三章,唐谭、贺婷婷;第四章,黄山;第五章,唐苏勤;第六章,王辰怡;第七章,张怡;第八章,赵丽娜;第九章,李毅飞;第十章,陶璇;第十一章,孙凌。初译稿完成后,李毅飞承担了全书的统稿与校对工作,并由我进行了最后审校。学生们为本书的翻译定稿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此,对他们及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提供了支持与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达深深的谢意。
儘管力求完美,但由于能力和水平有限,译作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我的信箱是:wjphh@bnu.edu.cn,希望得到您的反馈。
王建平
2011年10月于北京师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