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挫折行为

(2020-05-23 13:15:55) 百科综合
挫折行为

挫折行为

挫折(Frustration)包含不同的涵义。一般来说,既可以把挫折看成是一种外部条件,也可以看成是人们对这种条件的反应。挫折行为的表现主要特徵是攻击、退化、固执和妥协。这些行为表现往往以综合的形式出现,把它们分开,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进行分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挫折行为
  • 外文名:Frustration behavior

攻击行为(Aggression)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道蓝德(Dollard)及其同事于1939年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说。这种假说最初认为,任何挫折必然导致攻击行为。以后他们根据研究结果对这种假说作了修改。他们得出结论说,攻击行为的产生依赖于四种因素:1)受挫折驱力的强弱;2)受挫折驱力的範围;3)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4)随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应当支持,“挫折-攻击”假说有很大片面性。多数心理学家都指出挫折与攻击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係。攻击只是人们遇到挫折时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攻击行为可能直接指向阻碍人们达到目标的人或物,也可能转向其他的替代物。直接攻击障碍物,对人嘲笑谩骂,甚至动手打人,都是直接攻击 的例子。如果不能直接攻击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把攻击行为转向某种替代物。这种攻击往往採取寻找“替罪羊(scapegoating)”的形式。美国的一项研究证明,父母不和的家庭中打骂孩子的情况要比夫妻和谐的家庭中多2.5倍,而孩子在收到打骂以后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学校和社会,这是产生少年犯罪现象的原因之一。

倒退行为(Regression)

倒退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时会表现出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倒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受暗示性最经常的表现是人们受挫后会盲目地相信别人、盲目执行某个人的指示。
在企业中,倒退现象表现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盲目地追随某个领导人,缺乏责任心,无理取闹,毫无由来的担心,轻信谣言等。管理人员也会表现出倒退的迹象。有些管理人员在受到挫折后不愿承担责任,难于做出简单的决策,敏感性降低,不能区别合理的要求和不合理的要求,盲目忠实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等等,这一切都是倒退的表现。

病态的固执行为(Abnormal fixation)

固执(Fixation)通常是指被迫重複某种无效的动作,儘管反覆进行某种动作并无任何结果,但仍要继续这种动作,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们往往不能被更适当的反应取代。
对大学生进行的实验表明,大学生在收到轻度挫折后学习新问题的能力大为下降。这是因为挫折的效应之一是使他们原有的行为凝固化,从而阻碍了新反应的习得。
表面上看,固执与正常习惯非常相似,但当设法改变固执和正常习惯时会看出它们之间的明显区别。如果习惯的行为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受到惩罚时,习惯的行为会改变。而在同样情况下,固执的行为不仅不会改变,反而会更加强烈。因此,惩罚对人可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它可能成为挫折的起因,从而产生固执行为,也可能是改变不良习惯的手段。正因为惩罚有这种两种效果,所以再使用惩罚手段时要特别谨慎,否则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人们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下往往会发生固执行为。例如,发生火灾时,人们往往拚命推拉锁上的大门,越重複这种动作,越可能丧失逃避的时机,但人们往往还要继续这种动作,在企业中,人们受到挫折后往往会抵制经济或技术上的变革,他们会执拗地认为老一套的办法是最好的,甚至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抵制行为辩解。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较少的企业职工的士气较高。

妥协行为(Compromise)

人们受到挫折时会产生心理或情绪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称为“应激”。人们长期处于过度应激状态会引起各种疾病,因此需要採取妥协性的措施减轻应激状态。妥协性措施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

(1)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

人们在受到挫折后会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者为自己的失败辩解。文饰作用起着自我安慰的作用。这非常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阿Q精神”。如果一个学生考试成绩很差,会用“我不做死啃书本的书呆子”为由安慰自己。

(2)投射作用(Projection)

一个人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于别人身上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把自己的不良品质投射到别人身上,会减轻自己的内疚、不安和焦虑。投射作用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自己作风不正派的人往往大谈别人作风不正派。

(3)替代作用(Replacement)

当一个人确立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矛盾,或者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是时,他会设定另一个目标取代原来的目标,这就是替代作用。升华(Sublimation)是替代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弗洛伊德提出的升华概念,原意是指人的性慾本能受到社会的禁忌时会转向文学艺术等活动的创造上去。用性慾解释人的一切行为当然存在问题。如果我们在批判弗洛伊德主义的同时,把升华理解为人们受挫后的行为表现,则是经常可见的事实。例如,个人生活中的不幸往往会使人在事业上取得突出的成就。

(4)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人们表现于外的行为或情感,与他们的内心的感受完全相反,称为反向作用。反向作用往往是为了掩盖内心相反的情绪。不想赡养年迈父母的子女可能表现出对父母过分殷勤的态度,不想抚养子女的后母可能表现出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和照顾,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等等。

(5)表同作用(Identification)

表同作用是与投射作用完全相反的表现。投射作用是把自己不良的品质强加到别人身上,而表同作用则是把别人具有的、是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这往往表现为模仿别人的举止言行,以别人的姿态风度自居。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能像成人那样行事,会体验到挫折。为了减轻挫折,他们在游戏中扮演成人的角色。成年人也会有表同作用。例如,一个人想当演员,但条件不够,就模仿演员的穿着打扮。
应当指出,上述种种妥协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挫折和应激状态。但是如果我们把上述种种妥协看成是人们受到挫折时的行为表现,则会对于我们了解受挫者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有一定的意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