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压抑(心理学名词)

(2020-05-16 14:51:20) 百科综合

压抑(心理学名词)

压抑(repression):将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冲动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使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压抑
  • 外文名:repression
  • 套用学科:心理学
  • 套用範围:临床与谘询心理学

简介

压抑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个体把意识不能接受的冲动、矛盾、情感等排斥到意识之外,压抑到潜意识之中,推迟满足需要的时间,从而避免焦虑、紧张和冲突,解除心理压力。
但是被压抑的痛苦经验或冲突,并未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识领域转入到潜意识领域,并且,常常以伪装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求得暂时满足。

作用

作为心理防御机制形式的压抑,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由于形成了针对本我的本能性对象发泄作用的压抑力,处于萌芽状态的自我可以受到保护而不受本我的攻击,并且保证将其潜在的智力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控制某些不适当的冲动,减轻不愉快经验的打击,避开暂时的困难,以图东山再起。
其消极作用表现在如果过于频繁地压抑,超过了意志控制的能力与心理忍受力,就可能出现心理失常,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人格变态,直至郁闷而死。

类型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渲泄只要遇到反渲泄的对抗就不会进入意识,反渲泄对渲泄的消除就叫做压抑。压抑分为两种即先天压抑和后天压抑。

先天压抑

尚未进入意识的本能性对象选择,使它不能进入意识之中。先大压抑是先天性屏障,使本我的大量内容永远处于潜意识状态。这些先天压抑是整个民族历尽痛苦教训之后积澱到人体内的机能。例如,乱伦的禁忌。由于先天压抑是遗传性的,下一代便不必经过学习就能自然地抑制这种欲望。

后天压抑

危险的本能性对象选择一旦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就不会引起焦虑。原因是未意识到的东西对人们心理没有伤害。然而,这些对象选择能以各种间接方式影响行为,或者与有意识的内容发生联繫,引起焦虑。这时,自我便实行后天压抑以对付那些秘密渗透到意识和行为之中的本我渲泄。后天压抑(以下简称为压抑)将危险的记忆、观念或感知从意识中驱逐出去,并设定障碍阻止各种形式的运动性渲泄。

行为表现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一般而言,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忧郁

主要表现在:忧心忡忡,失眠、易疲劳,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个人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大,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长期下去不排除发展为抑郁症的可能性。

厌倦

对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打不起精神,懒得和人说话;工作、学习、生活的效率急剧下降;不愿承担社会工作和义务;成就动机下降等。

优柔寡断

由于缺乏自信,导致意志薄弱,做事无主见、不果断,做决定犹豫不决,没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与勇气等。

社交障碍

由于心情消沉,不愿与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备提防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来越少。

躯体化焦虑

由于将消极情绪压抑在内心,个体的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有的则以暴饮暴食的方式去摆脱压抑感,结果导致肥胖症。

改向行为

被压抑的情绪与思想,有些会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又会以动机的形式,驱动某种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压抑,则可能在另一种场合去表现自己,或爱好文体活动,也可能以恶作剧来释放能量,表现自己。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