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老不信心理

(2020-03-12 07:06:54) 百科综合
老不信心理

老不信心理

老不信心理是公众对任何事物都表示怀疑的心态,表现为对所有讯息不加判断分析一律表示不可信,不相信,这种心理是某些部门或组织公信力下降的直接表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老不信心理
  • 外文名:no beilive in Psychology
  • 类型:社会现象

简介

老不信心理
所谓老不信心理,是指公众主观上对任何事都不加分析地认为不可信,口头则常说“我才不信”。比如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社会组织的承诺,也不相信媒体的宣传,不相信商家的商品推介,不相信药品的疗效,等等。具有这种“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思维特徵的人,不是依据事实去求证,而是毫无缘由地臆测;不是理性求解,而是放任情绪宣洩。其结果是消极的。于个人,会导致徘徊在疑心、疑虑、疑惧的疑云中,总是灰心丧气;于社会,当怀疑成了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事事都不可知,什幺都不可信,发展进步的社会共识无法达成,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也就无法建立。

现象调查

老不信心理
老不信心理 2012年6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老百姓的“老不信”心理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不容乐观,而在所列的最伤民心的选项中,“贪污腐败”位居榜首。
当问及“您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有多高”时,选择信任度“60%”以上的受调查者合计为45.1%;选择信任度“50%以下”的受调查者占比54.9%;总体来看,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不容乐观。
对于“您认为部分百姓不相信政府是何种心态”,调查结果显示,“政府承诺总是食言后的惯性思维”选项排第一,占83.9%;“社会矛盾频发后的从众心理”居第二。其余依次为:“期望值难以实现的社会焦虑感”,“全能政府导致的逆反心理”,“社会弱势群体的情绪宣洩”,“攀比心理构成的不公平感”。

心理特点

1、公众中许多人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相当程度上只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应。所谓情绪性反应,就是由外在刺激引发的非理性的反应。
2、这种情绪性反应具有很强的偶发性,且不是持续性的。
3、这种情绪性反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很容易形成难以预料的双向伤害。
总体而言,这样的心态是负面的。

心态分析

4.1社会焦虑

老不信心理
由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较高期望值无法实现带来的焦虑所引发的情绪性反应。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儘管他们每天都在辛勤工作,本以为生活会越来越好,找到好的工作、收入不断增加、住上满意的房子等等,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期望中的生活目标总是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许也会承认自己能力不强、工作不够努力等等,但更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政府。
社会主义承诺过要共同富裕,政府也承诺要公平正义,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确实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毕竟与社会主义要求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建成,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还没有从现行社会制度中分享到应享的利益,政府的许多承诺没有兑现,而人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是不少腐败和不公正,所以,他们对政府的话不再轻易相信。

4.2不公平感

人在社会中生活,攀比心理难免都会有一些,比如:张三水平不如我,机会却比我多;李四能力不如我,提拔却比我快;王五什幺也不是,却赚大钱、住大房子;每天骑脚踏车上班的路上,总看到一些小屁孩开着豪华轿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比来比去,结论是政府不公平、社会不公平,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公平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是越来越不公平。所以,不公平的政府无法让我们相信。应当说,我们的社会中机会不均等的现象确实比比皆是,儘管攀比心理有问题,但许多人的不公平感确有现实依据。

4.3思维惯性

老不信心理
由曾经受骗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记忆带来的思维惯性。
比如说乡政府前年号召农民种菸草,信誓旦旦地称政府会帮助销售,结果菸叶丰收了,乡政府却无法兑现承诺,农民听政府的话吃亏了;去年乡政府又派干部下乡动员农民种西瓜,结果农民又亏了。于是,当今年乡政府派人到村里,许多农民就说:政府叫我们种什幺,就千万不能种什幺。这种由“上当受骗”导致的惯性思维从逻辑上说是以偏概全,因为乡政府虽然错了两次,但并不等于它永远错误。但是,在这样的问题上,首先应当反思的是政府。

4.4情感转移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竞争的压力总是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处于紧绷的状态,加上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由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负面情绪滋生。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者,尤其是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果不能让人们感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反而总是看到一些人由于“人脉”关係或权钱交易而暴富,就很容易让人们把自己遭遇困难问题归因于政府、怪罪于政府。一旦政府与公众之间发生矛盾,那些满腹负面情绪的人们就可能把“无名火”发到政府的头上。

4.5情绪发泄

一些公众自身处于弱势地位、许多意见诉求无处表达,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旦出现政府处理社会矛盾时偏袒了强势一方导致群体性事件,这些弱势者就会参与到事件中,藉机发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政府的不信任、不相信。学者于建嵘把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称为“社会泄愤事件”。这种藉机发泄行为往往具有複杂的原因,包含明显的合理性。

4.6从众心理

老不信心理
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的随大流心态。
有观点认为,中国公众中之所以一些人轻易相信并传播谣言,是因为中国教育中缺乏对受教育者的说理教育,学校教育、亲职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採取灌输模式,不是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而是要求受教育者死记硬背知识点,因而许多人养成了盲目接受他人观点的思维习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对此颇为赞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一个突出心理特徵就是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在各种矛盾发生的现场,都会出现一些不相信政府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对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是一个“众”,往往不管是非曲直,先附和上再说。

4.7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你说什幺,我就不信什幺。这种情况在网路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而网路上的所谓“网民”,主要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中有许多人还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正是他们正常的心理状态。他们在网路上表达对政府言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身心成长状况的影响。

对策建议

1、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一定要照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照顾各方面社会成员的感受和心理需求。
2、对公众的情绪性反应既要高度重视,也不能如临大敌、反应过度。
3、努力建立一种引导人们释放和排解情绪的通道,给予处于心理困境中的人们更多人文关怀。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