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

(2020-06-19 04:08:07) 百科综合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

基本介绍

  • 书名: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页数:165页
  • 开本:16
  • 定价:26.00
  • 作者:赵蔚 吴健桦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17156864, 9787117156868
  • 品牌: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供基础、临床、预防、护理、药学、口腔、检验等专业使用)》内容涵盖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实验,以八年制、五年制临床专业为主,兼顾预防、药学、护理、口腔等专业本科生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需要。编写中始终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原则。

图书目录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规则
第一篇 基础验证篇
第一部分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细菌形态学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形态学检查
实验1—1 悬滴法和压滴法
实验1—2 单染色法
实验1—3 革兰染色法
实验1—4 抗酸染色法
实验1—5 Fontana镀银染色法
实验1—6 姬姆萨染色法
实验1—7 负染色法
实验1—8 鞭毛染色法(魏曦染色法)
实验1—9 芽孢染色法
实验1—10 荚膜染色法(黑斯染色)
实验1—11 Albert染色法与Neisser染色法对异染颗粒的观察—
第二节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重要的致病菌形态观察
实验1—12 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
实验1—13 重要致病菌的形态
附录1:染色液的配製
附录2:擦镜油配製
第二章 病毒与真菌形态学
第一节 病毒形态学
实验2—1 病毒的形态类型
实验2—2 B型肝炎病毒颗粒的观察
实验2—3 轮状病毒的分离及电镜观察
实验2—4 病毒包涵体的观察
实验2—5 病毒感染的细胞病变观察
第二节 真菌形态学
实验2—6 真菌的基本形态
实验2—7 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直接镜检
实验2—8 深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直接镜检
第三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第一节 细菌培养技术
实验3—1 基础培养基製备
实验3—2 细菌接种技术与培养方法
实验3—3 主要致病菌的培养及菌落特点
实验3—4 卫星现象试验
实验3—5 细菌色素检测法
第二节 病毒培养技术
实验3—6 动物接种法
实验3—7 鸡胚培养法
实验3—8 细胞培养法
第三节 真菌培养技术
实验3—9 真菌培养基製备
实验3—10 真菌的培养法
附录3:常用细菌培养基的製备
第四章 消毒灭菌及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 消毒灭菌
实验4—1 细菌对湿热的抵抗力
实验4—2 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
实验4—3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力
第二节 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
实验4—4 噬菌体对细菌特异性裂解试验
第三节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实验4—5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实验4—6 试管稀释法药敏试验
实验4—7 E试验法药敏试验
附录4: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纸片含药量和结果解释
第五章 细菌常见生化反应
实验5—1 单糖发酵试验
实验5—2 VP试验
实验5—3 甲基红试验
实验5—4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实验5—5 吲哚试验
实验5—6 尿素分解试验
实验5—7 硫化氢试验
实验5—8 胆汁溶菌试验
实验5—9 氧化酶试验
实验5—10 过氧化氢酶(触酶)试验
实验5—11 耐热核酸酶试验
实验5—12 汹涌发酵试验
实验5—13 肠道致病菌初步生化试验鉴定法
附录5:用于细菌生化反应的培养基製备及试剂配製
附录6:常用指示剂的变色範围
第六章 细菌的变异性
实验6—1 形态的变异
实验6—2 鞭毛的变异
实验6—3 菌落的变异
实验6—4 耐药性的变异
实验6—5 半乳糖发酵基因的转导
附录7:含镁离子的缓冲液配製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实验7—1 荚膜的致病作用
实验7—2 血浆凝固酶试验
实验7—3 透明质酸酶试验
实验7—4 鲎试验
实验7—5 内毒素的致病作用
实验7—6 Elek平板毒力试验
实验7—7 产气英膜梭菌致病性试验
实验7—8 Nagler反应
实验7—9 结核分枝桿菌毒力试验
实验7—10 结核分枝桿菌的索状生长现象
第二节 宿主的免疫性
实验7—11 溶菌酶测定
实验7—12 吞噬试验
附录8:溶菌酶测定等试验相关试剂及培养基配製
第八章 免疫学检测
实验8—1 玻片凝集试验
实验8—2 肥达试验
实验8—3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实验8—4 外斐反应
实验8—5 钩端螺旋体显微凝集试验
实验8—6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实验8—7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实验8—8 萤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实验8—9 血凝抑制试验
实验8—10 病毒中和试验
实验8—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第九章 病原分子生物学技术
实验9—1 质粒DNA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9—2 DNA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和连线试验
实验9—3 耐药质粒DNA转化试验
实验9—4 PCR方法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十章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自动化
实验10—1 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检测
第二部分 寄生虫学
第十一章 寄生虫形态学
第一节 线虫
实验11—1 似蚓蛔线虫
实验11—2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实验11—3 蠕形住肠线虫
实验11—4 毛首鞭形线虫
实验11—5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实验11—6 旋毛形线虫
实验11—7 粪类圆线虫
第二节 吸虫
实验11—8 华支睪吸虫
实验11—9 布氏姜片吸虫
实验11—10 卫氏并殖吸虫
实验11—11 日本裂体吸虫及其他裂体吸虫
第三节 绦虫
实验11—12 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
实验11—13 细粒棘球绦虫
实验11—14 多房棘球绦虫
实验11—15 微小膜壳绦虫
实验11—16 曼氏迭宫绦虫
第四节 原虫
实验11—17 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
实验11—18 蓝氏贾第鞭毛虫
实验11—19 阴道毛滴虫
实验11—20 杜氏利什曼原虫
实验11—21 疟原虫
实验11—22 刚地弓形虫
实验11—23 微小隐孢子虫
第五节节 肢动物
实验11—24 昆虫纲形态
实验11—25 蛛形纲形态
附录9:人体常见寄生虫虫卵的鉴别
第十二章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技术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方法
实验12—1 粪便检查
实验12—2 血液检查
实验12—3 肛周检查
实验12—4 其他组织器官检查
实验12—5 阴道分泌物检查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方法
实验12—6 皮内试验
实验12—7 环卵沉澱试验
实验12—8 尾蚴膜反应
第十三章 寄生虫培养技术及动物模型
第一节 寄生虫的体外培养
实验13—1 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培养
实验13—2 阴道毛滴虫培养
实验13—3 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
实验13—4 利什曼原虫培养
第二节 寄生虫的动物模型
实验13—5 旋毛虫动物模型
实验13—6 日本血吸虫动物模型
实验13—7 华支睪吸虫动物模型
实验13—8 鼠疟原虫动物模型
实验13—9 刚地弓形虫动物模型
实验13—10 杜氏利什曼原虫动物模型
第二篇 综合设计篇
第十四章 细菌鉴定的基本程式
第十五章 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实验15—1 呼吸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
第十六章 胃肠道感染病原体
实验16—1 胃肠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
第十七章 血液及骨髓感染病原体
实验17—1 血液或骨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
第十八章 创伤感染病原体
实验18—1 脓汁、创伤分泌物的病原体检查
第十九章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病原体
实验19—1 泌尿生殖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
第三篇 自主探究篇
第二十章 自主探究
实验20—1 自主探究实验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套用
第二十二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套用
参考文献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