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病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是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紫癜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基本介绍
- 中医病名: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常见发病部位:关节、腹部
- 常见病因:血小板减少
- 常见症状: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紫癜性肾炎
简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徵,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病程长短及预后将本病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发病因素
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P的发病有密切关係:①急性ITP患者,在发病前2周左右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②慢性ITP患者,常因感染而致病情加重。 免疫因素 将ITP患者血浆输给健康受试者可造成后者一过性血小板减少。50%~70%的ITP患者血浆和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目前认为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吞噬破坏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 脾 是自身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也是血小板破坏的重要场所。 其他因素 鑒于ITP在女性多见,且多发于40岁以前,推测本病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有关。现已发现,雌激素可能有抑制血小板生成和(或)增强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对与抗体结合之血小板吞噬的作用。
治疗方式
与慢性不同,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适宜进行输血治疗,输血治疗不仅不会减轻病情反而会加重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要及时治癒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颠疾病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析取证,由于此类型患者起病缓慢,病程长,紫癜时轻时重,散在分布,色红,或有鼻衄、齿衄,伴头晕耳鸣,心烦不宁,五心烦热,口渴不欲饮。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所以要慎重选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