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是现代诗人胡适所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的自己的想法以及念想,表达了诗人自己内心沉重的情感。全诗句不限长短,声不拘平仄,在口语化的、近似散文句式的分行排比中,有着依附情感起伏而自然形威的音乐节奏感与旋律感。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一念
- 创作年代:现代
- 作品出处:《新青年》
- 文学体裁:新诗
- 作者:胡适
作品原文
一念
今年在北京,住在竹竿巷。有一天,忽然由竹竿巷想到竹竿尖。竹竿尖乃是吾家村后的一座最高山的名字。因此便做了这首诗。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迴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儿,总不会永远团圆;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走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贞江上,忽到凯约湖边;
我若真箇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
创作背景
1917年秋冬间,胡适当年在北京寓居竹竿巷,而他的家乡有座大山也以竹竿命名。正是这一巧合,使作者发生了某种联想,并尝试用新诗记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下的。
文学赏析
《一念》是写一时之感,表达了诗人对旧事物的狂傲嘲笑与怀疑态度,以五四青年特有的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表达了对国与家的刻骨相思。
诗人的这一念,本身是极为抽象的,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使诗意得以升华,五四时代的青年是不惮于诅咒字笛的,诗中对地球、月亮、星球、电等那个时代向来受人膜拜的事物嗤之以鼻,以为不如我心头那“区区的一念”。为了说出这一念,诗人连作了四层铺垫,而且用的都是宇宙“大观”,以此反衬超乎寻常的情感:“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急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竹竿巷”是诗人所住的巷名,“竹竿尖”是其村后一座山的名字,此时却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无所不在了,“我替真箇害刻骨的相思”,其实表达了诗人渴望早日看到理想社会、自由王国的思想,故而要打破旧的束缚,“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才能尽情饱览祖国这结着乡愁的家园,以慰刻骨的相思。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想像与夸张,用天地之壮观把“区区一念”衬得超乎日月。
全诗音节自然和谐,有着很好的节奏和强烈的音乐感,在思想理念的表达上也饶有趣味。诗歌先运用了四个排比句,前三句带有铺垫的作用,最最后一句道出诗歌的旨意一一“总比不上我心头的区区一念”,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的思维速度的讚叹,而前面又都以“我笑你”来作为句子的开头,更增强了这种趣中见真的表达效果。然后后诗中具体间释了“我这心头一念”所跨越的距离,从当前居住的“竹竿巷”到家乡的“竹竿尖尖”,而又及美国留学之地的风景区,形形象地表述了人的思维的奇异性。最后的一句,更是点睛睛的一笔,揭示了人的思维所含有的巨大潜能,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歌颂。
名家点评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就完全是一首崭新的白话诗,即使远距当时创作近八十年了的今天来读,也觉得是一首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席扬:表面看来,《一念》所刻画的纯属“意绪”,但含蕴其中的却是对“自由’’的礼讚。(《胡适名作欣赏》)
复旦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所长朱文华:这首诗以很小的篇幅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思想容量。(《新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马辛,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