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尿液乾化学检测

(2020-02-11 21:55:55) 百科综合

尿液乾化学检测

尿液乾化学检测,是指利用尿乾化学分析仪对尿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使尿多联试带上的模组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此方法对泌尿系统疾病、肝胆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进行辅助诊断与疗效观察,对安全用药进行监护,以及评估健康状态。

检验目的

对泌尿系统疾病、肝胆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进行辅助诊断与疗效观察,对安全用药进行监护,以及评估健康状态。

2.测定方法

乾化学试带法。

实验原理

用于对尿液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检测。
3.1葡萄糖: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释放新生态氧,氧化碘化钾,发生颜色变化。
本实验对葡萄糖的检测是特异性的,大量维生素C可使实验出现假阴性结果;高比重硷性尿,亦可造成糖检出偏低,使低糖浓度尿呈阴性。
3.2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在酸性条件下与二氯苯胺重氮盐偶联,生成偶氮染料。
3.2.1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成为胆绿素。
3.2.2尿液中含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时,抑制偶氮反应使胆红素测定呈假阴性。
3.2.3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呈假阳性。
3.3酮体:乙醯乙酸、丙酮在硷性条件下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3.3.1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因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结果和结果偏低。
3.3.2不同病引起的酮症,因酮体的成分不同,同一病人不同病程可使分析结果有差异。
3.4比重:採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尿中以盐类形式存在的电解质(MX)中的M阳离子(以NA为主)与离子交换体反应置换出氢离子,氢离子与酸硷指示剂反应,发生颜色变化。
该检验不受尿液中某些不含离子成份(如葡萄糖)的影响,也不受不透色的染料的影响,高度缓冲的硷性尿液会给出相对于其它方法较低的读数,当尿中含有蛋白质(1g/L-7.5g/L)时可使比重读数偏高.
3.5隐血: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新生态氧,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出现颜色变化。
3.5.1乾化学法既可与完整的红细胞反应,又能测定尿中的游离血红蛋白,造成仪器法与镜检法有差异。
3.5.2尿中含有的易热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发应。
3.5.3大量维生素C可干扰试验,使结果呈现假阴性。
3.6酸硷度:採用酸硷指示剂法。
本试验一般认为无干扰,细菌繁殖尿样可影响pH值,使尿液呈硷性。
3.7蛋白质:它基于某种特定的pH指示剂负电荷受蛋白质的阳离子吸引,进一步电离。使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这种现象称指示剂蛋白误差法。
对于高度缓冲的硷性尿,有可能得到假阳性结果,如果尿样被季铵盐类化合物及某些防腐剂或清洗剂污染也会导致假阴性.
3.8尿胆原:尿胆原在强酸性条件下,与重氮盐偶联生成紫红色染料。
尿液中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使尿胆原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一些药物(如吩噻嗪)也可干扰试验。
3.9亚硝酸盐:採用亚硝酸盐还原法。亚硝酸盐与芳香族氨基磺胺发生重氮反应,生成重氮肥化合物,而重氮化合物与四氢苯并喹啉3-酚偶联,生成红色偶氮染料。亚硝酸盐的检出率受三个因素影响:
①尿路感染的细菌是否含有硝酸盐还原酶,②食物中是否含有硝酸盐,③尿液标本是否在膀胱停留4小时以上。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此试验的检出率为80%,反之可能呈阴性结果。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细菌可呈假阳性。
3.10白细胞:採用白细胞酯酶法。吡咯酚酯在中性粒细胞中酯酶的水解作用下,产生游离酚,游离酚与苯基重氮盐偶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
3.10.1标本必须新鲜、及时测定,以免白细胞破坏,导至化学法与镜检法人为的试验误差。
3.10.2此法只能测中性粒细胞,不能与单核细胞等反应。
3.10.3尿液中污染甲醛或含有高浓度胆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时,可产生阴性结果。
3.10.4尿蛋白>5g/L或尿液中含有大剂量先锋霉素Ⅳ或庆大等药物时,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结果。
3.11抗坏血酸:採用还原法。抗坏血酸具有1,2---烯二醇还原性基团,在硷性条件中,将氧化态蓝色的2,6-二氯酚靛酚染料还原为无色的2,6一二氯二对酚胺。
当尿中含有氧化剂时(如高锰酸钾\次氯酸盐等)会影响本检验的灵敏度.

标本要求

4.1标本来源:新鲜尿液
4.2不可接受标本:超过1小时,没有按规定使用洁净、乾燥的容器以及低于10ml
的尿液。
4.3标本保存:应在2小时内对尿液进行检验。

结果报告

H系列试纸的仪测\目测範围及灵敏度
项目
灵敏度
仪测範围
目测範围
葡萄糖(mmoI/L)
2.8-5.5
Neg.-55
蛋白质(g/L)
0.15-0.3
Neg.-3.0
Neg.-20.0
酮体(乙醯乙酸)(mmoI/L)
0.5-1.0
Neg.-7.8
Neg.-16
血(Ery/μL)
5-15
Neg.-200
胆红素(μmoI/L)
8.6-17
Neg.-100
亚硝酸盐(μmoI/L)
13-22
Neg.-Pos.
白细胞(Leuko/μL)
5-15
Neg.-500
尿胆原(μmoI/L)
3.3-16
3.3-131
抗坏血酸(mmoI/L)
0.5-0.6
0-5.0
0-6.0
酸硷度
---
5.0-9.0
5.0-8.5
比重
---
1.005-1.030
1.000-1.030

注意事项

6.1不得使用超过使用期限或变质的试纸条;试纸的变质会使反应区的颜色变浅或变深。
6.2本品必须在原瓶中保存,取出试纸后立即盖严瓶盖。不得移去包装内的乾燥剂,每条试纸只能使用一次。
6.3为保护试剂的反应活性必须隔绝周围环境中的潮气、光和热。
6.4不要触摸试纸条的反应区,避免阳光直射。
6.5对检验结果有疑问,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时,请确定试纸是否超过有效期并与质控液作对比。
6.6用过的试纸条请依照实验室生物危害性材料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临床意义

生物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7.1pH值:随机尿标本为5.4~8.4。
正常尿液可呈弱酸性。肉食者多为酸性,蔬菜水果可致硷性。久置腐败尿或泌尿道感染、脓血尿均可呈硷性。结石尿的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结石见于硷性尿;尿酸盐、胱氨酸结石多见于酸性尿。酸中毒及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时尿可呈酸性。
7.2比重: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成人:1.003~1.030;新生儿:1.002~1.004。
9.2.1比重增高:尿少时比重可增高,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脱水等;尿增多同时比重增高,常见于糖尿病。
9.2.2比重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连续测定尿比重比一次测定要更有价值,慢性肾功能不全呈低比重固定尿。
7.3白细胞:阴性
阳性结果提示泌尿系及邻近器官有感染性病变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急性肾小球肾炎也可出现短期的白细胞尿。肾结核、肿瘤,肾移植后有排斥反应者,成年妇女生殖系统有炎症时都可出现白细胞。
7.4隐血:阴性
增加常见于肾小球炎、泌尿繫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7.5蛋白质:阴性
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蛋白尿。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溶菌酶尿等属肾前性蛋白尿。肾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可因炎症、血管病、中毒等原因引起。肾后性则见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等。按尿中蛋白量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类:
7.5.1轻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小于0.59/24h,可见于肾小管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盂肾炎、体位性蛋白尿等;
7.5.2中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在0.5~49/24h,除肾炎外,可见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
7.5.3重度蛋白尿:尿蛋白大于49/24h,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徵等。
7.6亚硝酸盐:阴性
阳性多见于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7.7葡萄糖:阴性
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服、注射大量葡萄糖及精神激动等也可致阳性反应。服用大量维生素C或汞利尿剂后可呈假阴性。
7.8酮体:阴性
正常尿液中不含酮体;严重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呈强阳性反应;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也可呈阳性反应。
7.9胆红素:阴性
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患者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7.10尿胆原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尿液稀释20倍后多为阴性。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患及感实质性病变如肝炎时
7.11抗坏血酸(VC):含量过高可使试纸法葡萄糖和隐血结果呈假阴性。

局限性

尿乾化学不能检测出管型、上皮细胞、滴虫、精子、结晶等,要获得临床最终的确定性结论,一定要进行普通光学显微镜。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