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是指高血压引起或伴随的心、脑、肾、血管及其他器官的病理性损害,可分为功能性和结构性损害、急性或慢性损害、亚临床靶器官损害或临床併发症。高血压防治中应特别注意早期检查亚临床靶器官损害,诊断依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预防和及时治疗早期损害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成功率,正确选择抗高血压药物,也是预防和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主要方法之一。
基本介绍
-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 常见病因:高血压引起
- 常见症状:全身多个系统脏器的损害表现
- 传染性:无
病因
慢性升高的动脉血压会增加靶器官的压力负荷;高血压触发的血管重塑和内皮功能异常,直接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灌注;血压升高还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代谢异常及炎症反应,这些非血流动力学改变会加重、加速靶器官损害。
临床表现
除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以外,不同靶器官损伤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心脏损害
可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2.脑损害
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高血压脑病、认知功能降低、痴呆、视力丧失等。
3.肾损害
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和蛋白尿、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肾脏病等。
4.血管损害
可表现为内皮功能异常、颈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主动脉夹层等。
5.视网膜损害
可表现为出血、渗出或视盘水肿等。
6.其他
高血压还可引起听力损害等。
1.心脏损害
可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2.脑损害
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高血压脑病、认知功能降低、痴呆、视力丧失等。
3.肾损害
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和蛋白尿、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肾脏病等。
4.血管损害
可表现为内皮功能异常、颈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主动脉夹层等。
5.视网膜损害
可表现为出血、渗出或视盘水肿等。
6.其他
高血压还可引起听力损害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
2.心电图
对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病变有判断作用。
3.影像学检查
心脏彩超、冠状动脉CT、头颅CT、磁共振成像、腹部彩色都卜勒超声检查、眼底检查等均有助于了解靶器官损伤情况。
常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
2.心电图
对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病变有判断作用。
3.影像学检查
心脏彩超、冠状动脉CT、头颅CT、磁共振成像、腹部彩色都卜勒超声检查、眼底检查等均有助于了解靶器官损伤情况。
诊断
有高血压病史,结合靶器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是控制血压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保护靶器官,小剂量、长效、联合用药及个体化治疗。
1.心脏损害
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先用利尿药,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拮抗药。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优先考虑β受体拮抗药和钙通道阻滞药,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2.脑损害
注意防治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3.肾损害
出现肾损伤,优先考虑的药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药。
4.视网膜损害
对于视网膜病变,如果血压急剧升高,最好使舒张压缓慢稳定下降,急剧降压可能造成器官缺血。
5.其他
针对受损的靶器官、严重程度及患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1.心脏损害
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先用利尿药,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拮抗药。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优先考虑β受体拮抗药和钙通道阻滞药,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2.脑损害
注意防治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3.肾损害
出现肾损伤,优先考虑的药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药。
4.视网膜损害
对于视网膜病变,如果血压急剧升高,最好使舒张压缓慢稳定下降,急剧降压可能造成器官缺血。
5.其他
针对受损的靶器官、严重程度及患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