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春

(2020-03-25 10:38:11) 百科综合
中国春

中国春

中国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小麦地方品种,中国春被广泛套用于小麦遗传学研究。它最早是从中国通传教士传入西方,起初被称作为Chinese White,后来被称作Chinese Spring,即中国春。根据形态学、生理、远缘杂交亲和性、细胞学、细胞遗传学等研究资料,Yen等认为,中国春是四川成都平原的着名地方品种成都光头的一个选系,而成都光头属于四川白麦子类群(white wheat complex),这一结果得到了美国学者Ward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证实。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中国春
  • 拉丁学名:Triticum dicoccoides-nudig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亚门:被子植物亚门
  • :单子叶植物纲
  • 亚纲:鸭跖草亚纲
  • :禾本目(莎草目)
  • :禾本科
  • 亚科:旱熟禾亚科
  • :小麦族
  • :小麦属
  • :小麦
供小麦细胞遗传研究用的小麦标準栽培品种"中国春"大约在本世纪初传到了(剑桥)植物育种研究所,在那里被称为“中国白小麦”。Biffen 博士的一位学生 W.O.Backhouse 于1916年将这份材料带至阿根廷,在那里他发现"中国白小麦"很容易与黑麦杂交。1924年"中国白小麦"被引入美国的北达科他州,当时,L.R Waldron 从Biffen 那里得到了这份材料。大约到1932年,这份材料又经加拿大的萨斯卡通传到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在加拿大这份材料就被称作现在这个名字——"中国春"。由于"中国春"很容易与黑麦杂交,1936年当 E.R.Sears 在作染色体加倍实验时,就用其与黑麦杂交以获得小麦-黑麦杂种。在这些杂种中,又获得了两份小麦单倍体,将其中一份授以小麦花粉,在后代中出现了单体和三体材料,这些材料后来成为广泛使用的"中国春"非整倍体系列的核心。
早在20世纪初,Backhouse(1916)就发现中国春与黑麦具有很高的可杂交性,这也是Sears选择中国春作为研製小麦遗传工具材料的重要原因…。Sears 等套用中国春成功研製出单体、单端体、双端体、缺体、三体、缺体.四体等一系列非整倍体材料,它们被广泛用作小麦遗传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小麦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后来研究者们又以人工的方式使中国春突变,得到能够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突变体ph1b,并被广泛地套用于远缘杂交进行小麦外源基因转移L4J。中国春系列材料成了众所周知的小麦遗传学和外源基因转移等研究的工具和对照材料。
由于中国春作为外源基因转移的工具材料已被全世界广泛使用,使得绝大多数在套用远缘杂交进行小麦外源基因转移的工作中,都採用中国春作为受体遗传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末,Okamoto J和 Riley等发现控制小麦染色体配对的Phl基因算作是小麦外源基因转移工作的起点,至今4o多年过去了,研究者们套用中国春背景创製了一大批外源基因转移材料,但是还没有直接用中国春系列转移外源基因获得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说明用中国春作为受体进行外源基因转移并获得综合农艺性状理想的品种是比较困难的,这可能是由于转人的外源遗传物质同时带来了不利性状,也可能是中国春本身的遗传背景的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外源基因转移和套用于育种的效率,一方面要设法在转入外源有利遗传物质的同时不带来或儘可能不带来不利的外源遗传物质;另一方面要设法有效改良小麦中国春自身的遗传背景。
另外,中国春的另一个优点是休眠程度中等偏上,休眠期一个月,也是研究休眠的一个好材料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