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宝宝轻微脑瘫

(2020-05-29 09:44:01) 百科综合

宝宝轻微脑瘫

宝宝轻微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宝宝轻微脑瘫
  • 外文名:Baby mild cerebral palsy
  • 时间: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
  • 主要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疾病介绍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视听觉、进食、吞咽、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一生。特别说明一点,小儿脑瘫对患儿的主要影响是运动障碍,有的患儿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低下,但与人类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畸变所造成的‘痴呆’根本不同。

临床症状

症状主要是肌张力增强,外展困难,重者可见肌肉强直、挛缩、关节保持屈曲姿势。轻者可见手的精细动作差,行走时脚后跟不能着地。此类患者多伴有语言发育及构音障碍以及斜视,约1/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抽搐及智力障碍。
脑瘫会造成运动发育迟缓。出生3个月后仍不活跃,不好动,俯卧时手足无爬行动作;婴儿出生4-6月后手仍紧张握。慌张步态、剪刀步态等。
第一,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这是轻度脑瘫的症状表现之一。
第二,不笑也是轻度脑瘫患者的日常表现,一般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轻度脑瘫的症状表现。
第三,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是轻度脑瘫的症状里较为常见的。
轻度脑瘫者与患于小儿脑瘫患儿的症状相似,一般来说及早发现轻度脑瘫,就能很好的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降低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保证患儿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主要病因

脑瘫发病多在出生前或婴儿期,病因有:产伤、新生儿核黄胆,脑缺氧;早产等。
疾病诊断
1、不能翻身:6个月以后还不能翻身,有诊断意义。
2、不使用下肢: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
3、不用单手:7-10个月的婴儿不用单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细动作,如捏小东西、解扣、系腰带不灵活,不协调,在7-10个月出现有诊断意义。
5、不能独坐:7个月不能独坐。
6、不能抓站:10个月不能抓站。
7、不会与人再见:10个月以后有诊断意义。
8、使用脚尖站立:10个月还用脚尖站立。
9、不能迈步: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

辅助检查

①脑电图:约有80%的脑瘫患儿有脑电波异常其中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也有可能正常也可表现异常背景活动伴有痫性放电波者应注意合併癫痫的可能性;
②脑电地形图:检测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
③脑磁图;
④诱发电位:视力减退或听力障碍者可分别给予视诱发电位和听诱发电位检查;
⑤肌电图: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小儿脑瘫合併肌萎缩者儘可能作此检查;
⑥脑阻抗血流图:检查头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况;

治疗误区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採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採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小儿脑瘫,是小儿出生前后脑实质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癫痫、失语、耳聋等一组综合徵。若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预后基本比较理想。但当对这种病认识有误,不积极治疗,或乱投医时,就会给患儿留下不可逆转的后遗症。

诊断

婴幼儿期脑处于发育最旺盛时期,脑的可塑性、代偿能力强,接受治疗后效果好,因此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和质量非常重要。早期发现异常,不等于过早和急于诊断脑瘫。一般认为出生6-9个月做出诊断为早期诊断,最迟在1岁左右做出诊断。
脑瘫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徵、临床表现的类型、病虫因素的分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影像学、电生理学检查、听觉、视觉等问题的检查。
1、关于脑瘫早期诊断的时间0-6个月诊断为早期。0-3个月早期诊断为超早期,一般确定诊断在1岁以前。
2、关于早期诊断的依据包括三个高危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家庭因素;遗传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近亲结婚。
母亲因素;高龄出产、孕期感染及各种疾病。
新生儿因素
3、早期诊断的线索
具备脑瘫的早期临床表现,包括护理、餵养困难、吸允、吞咽不协调,常伴有喉鸣音,3个月后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过分安静或极易激惹,易惊、紧张不自主摇头,肢体颤抖,不易入睡;智力发育落后,不认人,手、眼运动不协调,仰卧时,两手、肘不能伸展拿到前正中方向的物品,母亲抱着手也不能伸展开去取物;3个月以内的小儿出现反覆惊厥,用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无效;运动发育明显落后或停滞。
4、诊断的三大基本原则
高危因素
发育神经学异常;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Vojta姿势反射异常。
脑损伤症状,早期症状或临床表现。
5、关于诊断的条件
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病;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有时合併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6、关于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一般根据目前的妊娠史、新生儿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结合运动评估所发现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不难做出诊断。然而,由于不是所有的脑瘫患儿均在早期显露出明显的异常症状,特别是如果患儿仅仅是轻度受累,往往使临床医师难以在4个月之前,甚至6个月之前做出确切的诊断,少数患儿甚至进入学校后,从发现学习困难、精细动作笨拙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开始,才追溯病史,最后确立诊断。
此外,对于脑瘫的分类,在6个月之内或稍迟时候,尚缺乏準确性。特别是对于软瘫型患儿,往往令人难以判断以后究竟会发展成为哪一类。还有些早期被认为是痉挛性四肢瘫的患儿,可能后来会变成痉挛性手足徐动型脑瘫。另外,在早期对于脑瘫婴幼儿运动障碍及累及的部位和程度也经常难以预测。例如:一些单指瘫的患儿随着时间的推延,常会发现实际上是单侧瘫;还有呢一些早期诊断为单侧瘫的患儿,以后也可能会发现是四肢瘫或双侧瘫。这是因为受累较严重的一肢或一侧肢体较早地呈现出病理状态,从而掩盖了较少受累的另一侧或另一侧肢体的异常。
同时,婴幼儿时期很疾病都可能累计神经系统,尤其一些变性病、遗传代谢病,往往在出生后不久或稍微出现症状,表现为运动、智力发育落后或出现能力倒退,身体发软或僵硬,动作笨拙等,极易与脑瘫混淆,因此临床诊断是应当谨慎。

发音训练

脑瘫发音困难改善
专家指出,训练发音困难的脑瘫患儿,在训练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姿势,提供正常的肌张力,还要缓慢深呼吸。先利用游戏或歌唱方式练习,使小儿脑瘫孩子能鬆弛神经,把肌张力调整的最佳状态。发声训练从拟声词开始最好,由于拟声词有趣还容易发音,所以选择生活中最常听到的声音来练习,像嘀嘀的汽车喇叭声、小狗叫声等,然后慢慢练习词语、短语和句子。在练习句子时最好选择歌词比较容易的孩子歌曲,使他们边唱边练,在欢乐的氛围中愉快地练习。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