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脑萎缩是脑萎缩系颅脑损伤常见后遗症,广泛脑挫裂伤引起弥散性脑萎缩,局部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吸收后形成局限性萎缩。其主要表现为伤后遗留的脑功能障碍症状,病程中不再出现新症状,亦无颅内高压。根据原发 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而有不同表现,严重者 表现为表情淡漠,思维迟钝,记忆、判断、 计算能力明显减退,可能有性格、情感改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外伤后脑萎缩
- 外文名:posttraumatic cerebral atrophy
- 性质:一种晚发的继发病
- 诱因:重度脑外伤
外伤后脑萎缩(posttraumatic cerebral atrophy)是重度脑外伤后一种晚发的继发病,可见于多种脑组织损伤之后,如重度DAI,大片脑挫裂伤、白质内血肿、持续性脑水肿或脑积水,以及任何原因的脑外伤后的缺血缺氧性病变。最早的外伤后脑萎缩报告见于对拳击家的研究。临床上表现为言语和动作笨拙,记忆力减退,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或帕金森氏症以及痴呆。脑萎缩可以见于脑皮质或/和脑白质,可以是局部性或瀰漫性。病变处皮质和/或白质显着变薄,脑沟变深,脑室扩张并积水。尸检鉴定时应与外伤后脑积水相鉴别,脑沟不变深,仅见脑室扩张积水为外伤性脑积水有别于外伤性脑萎缩的主要特点,但晚期两者可以互为因果关係。
目前,304医院神经外科CNS靶向因子修复体系可套用的神经因子达20余种, 如NT-3、神经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NT-4/5等,以患者自体的生物免疫细胞为载体,将神经因子与患者自体免疫细胞结合后,进行患者体内导入。神经因子与患者自体免疫细胞结合后,可安全通过血-脑屏障并保持完整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