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

(2020-01-07 14:38:02) 百科综合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讨论稿)》,2018年10月,由广东省林业系统首次向社会公布。

至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水鸟生态廊道,改善水鸟生境,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给珍稀野生水鸟“安家入户”,增加种群数量。同时,广东的街坊将有更多观鸟路线,亲近自然。

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有丰富的滨海湿地和水网湿地,又位于国际东亚候鸟重要迁徙路线的中端位置,每年成千上万的迁徙性水鸟在此南来北往或繁衍后代。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安家入户”,如海珠国家湿地、南沙湿地、花都湖湿地等,也给市民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
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中,广东一共增加了70个白云山的森林面积。谘询会上,专家肯定了绿色广东近年来的成果。
据介绍,目前,全省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4处、湿地自然保护区94处,湿地公园190个,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主要内容

《规划》提出,至2025年粤港澳建成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实现大湾区珍稀野生水鸟的种群数量增长,分布範围扩大,生态环境显着改善的总体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分3步走,第一是全面推进期(2018~2020年),摸清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湿地、水鸟及其生境现状,对水鸟生态廊道进行合理规划。基本消除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上的阻隔,最佳化大湾区生态安全萤幕障体系,初步构建水鸟生态廊道。第二是完善提升期(2020~2022年),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第三是巩固完整期(2022~2025年),大湾区的水鸟生境得到大幅改善,显着提高水鸟物种多样性,扩大珍稀野生水鸟的种群规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範围是湾区内沿海滩涂、主要的湿地公园、河流入海口以及直接入海的河流及其支流滩涂。据初步规划,拟划分“主、次、支”廊道3级结构,其中,一级廊道为主廊道,以沿海滩涂及河流入海口为主;二级廊道为次廊道,以直接入海的河流及其滩涂为主;三级廊道为支廊道,以主要河流的支流及其滩涂为主。
其中主廊道平均宽度1000米,分布在从惠州到香港再到江门的沿海区域,将发挥廊道骨架结构作用、水鸟迁移、鹹淡水循环的重要通道。
次廊道平均宽度200米,主要沿着东西北江主干流分布,作为水鸟迁移、水系循环的重要廊道、限制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生态隔离。
支廊道平均宽度30米,是水鸟迁移的重要廊道,提供营养物质循环、人居小气候营造、居民教育游憩等。
在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过程中,黑脸琵鹭有望成为首个“明星鸟种”。作为全球仅次于朱䴉的第二种最濒危水禽,黑脸琵鹭每年有超200多只在香港栖息,而广东全省从2010年的100多只增至2016年的250多只,总数占到全球的十分之一左右。
目前,广东调查记录到的404种鸟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45种,占总数的11.14%。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5种,分别为白腹军舰鸟、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白肩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曹洪麟则建议,像黑脸琵鹭这类的重要鸟类还可以再增加1-2个物种。例如中华秋沙鸭,按照此前的规律,这种鸟仅迁徙到惠州白盆珠,通过努力,也可以吸引其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安家。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