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仪轨制度,由中国佛教协会编注,其主要内容分为一、丛林,二、殿堂,三、传戒,四、度牒,五、清规,六、课诵,七、国师,八、俗讲,九、浴佛,一○、行像,一一、讚呗,一二、水陆法会,一三、忏法,一四、盂兰盆会,一五、焰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 编着:中国佛教协会
- 所属:宗教
- 地点:中国
详细内容
一 丛林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丛林的意义,旧说是取喻草木之不乱生乱长,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云(《禅林宝训音义》)。
丛林规模开始不大,到唐末五代之间,南方有发展。如洪諲住浙江径山,道膺住江西云居山,僧众多至千数;义存住福州雪峰,冬夏禅徒更不减一千五百人(《宋高僧传》卷十二)。入宋,丛林建置益臻完备,禅众亦以集中居住为常,凡名德住持的丛林,都有千人以上。如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延寿自杭州灵隐移住同地永明寺(今净慈寺),学侣多至二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
北方丛林,亦始盛于宋代。仁宗皇祐元年(1049),内侍李允宁施住宅创兴禅席,仁宗给与寺额为十方净因禅院。庐山圆通寺怀琏应命为住持,禅道大弘于汴京。神宗元丰五年(1082),又命京师(今开封)大相国寺,创立慧林、智海二大禅院,后都成为京师有名的禅林。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宗赜集《禅苑清规》时,丛林制度已灿然大备。宋室南渡以后,禅宗名僧辈出,所居丛林,皆极一时之盛。如克勤所住江西云居山、宗杲所住浙江径山、正觉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清了所住真州长芦崇福寺等,其住众常至千人以上。史弥远因而请定江南禅寺为五山十剎(余杭径山、杭州灵隐、净慈、宁波天童、育王等寺为禅院五山。杭州中天竺、湖州道场、温州江心、金华双林、宁波雪窦、台州国清、福州雪峰、建康灵谷、苏州万寿、虎丘等寺为禅院十剎。见《七修类稿》),俾拾级而登,于是丛林制度遂遍行于江南,迄后世不衰。
丛林制度,最初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以住持为一众之主,非高其位则其道不严,故尊为长老,居于方丈。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立佛殿)。所集禅众无论多少,尽入僧堂,依受戒先后腊次安排。行普请法(集体劳动),无论上下,均令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又置十务(十职),谓之寮舍;每舍任用首领一人,管理多人事务,令各司其局(《景德传灯录》卷六《禅门规式》)。
在这以前寺院的首脑为三纲:即上座、寺主、维那(或称都维那),都是领导大众维持纲纪的职僧。上座以年德俱高,都是朝廷任命。如姚秦、元魏,常有命令补上座。唐道宣亦曾被命为西明寺上座,其位居寺主、维那之上。寺主知一寺之事。如后周陟岵寺、隋大兴善寺等,皆有寺主。维那意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或称为悦众;但后世常以悦众为维那之副,其职有数人,以大、二、三、四等别之(《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六)。
至于丛林古规的职事,则有首座、殿主、藏主、庄主、典座、维那、监院、侍者等名目。如黄檗希运在池州南泉寺为首座、遵布衲为湖南药山殿主、雪窦重显为南岳福严寺藏主、南泉普愿于庄上为庄主、沩山灵祐在江西百丈山为典座、克宾于河北魏府(今大名县)兴化寺为维那、玄则在法眼会下为监院(见元道泰《禅林类聚》第九)、兴化存奖为临济义玄侍者等。
后世丛林组织日渐庞大,各寺家风不同,为住持者多因时制宜、自立职事,名目层出不穷。宋宗赜《禅苑清规》的序文说:‘庄严佛社,建立法幢,佛事门中,阙一不可。岂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在《禅苑清规》所载丛林职事名目即有二十三种。宗赜还撰了一篇《龟镜文》(贰鹹《禅林备用清规》卷七称之为《百丈龟镜文》),概括地说明设立各种职事的必要。文云:
‘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调和众僧故有维那,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为众僧作务故有直岁,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主典翰墨故有书状,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故有知客,为众僧召请故有侍者,为众僧看守衣钵故有寮主,为众僧供侍汤药故有堂主,为众僧洗濯故有浴主,为众僧御寒故有炭头,为众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为众僧执劳故有园头、磨头、庄主,为众僧涤除故有净头,为众僧给侍故有净人’(《禅苑清规》卷八)。
以上制度,自宋以来通行甚久,少有更改。至于今日可行的,则根据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更有增益,且分成东西两序。东序序职(资格)有都监、监院等二十一员,列职(实职)有化主、库头等二十六员;西序序职有首座、西堂等十二员,列职有殿主、寮元等二十一员。细分职别可达八十种,可谓繁杂(见清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
丛林职事人员之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方丈为禅林正寝、住持所居之处,故称寺主为方丈,他为全寺诸堂之头,故又称堂头和尚。至西序的重要职员,则为首座(即古之上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藏主、知客、寮元(云水堂首领)等。东序为监院(即古之寺主,俗称当家)、副寺(即知库)、维那、悦众、侍者、庄主等,是一般丛林所常设的。此外,列职各专一务者,还有饭头、菜头、火头、水头、碗头(通称行堂)、钟头、鼓头、门头、园头、浴头(亦称知浴)、圊头(即净头)、塔头(亦称塔主)、树头(巡视山林、栽补树木)、柴头、磨头、茶头、炭头、炉头、锅头、桶头、灯头、巡山、夜巡、香灯、司水(禅堂专任)、照客、听用等。以上各种职事名称,以等级分,可统称为知事人员(一级)、主事人员(二级)和头事人员(三级)。规模较小的丛林,即以主事兼知事。规模较大的丛林,则有很完备的组织。方丈之下有库房、客堂、维那寮、衣钵寮四个机构(通称四堂口),是为丛林的基本组织,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首领共议进行。此外有首座寮以处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处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处杂务行者和童行,有众寮(云水堂)以临时接待过往禅衲。又有蒙堂以处知事职僧以上退职人员,有单寮以处副寺以下退职人员,有延寿堂以处老病僧人,有庄田以供禅众从事生产。各堂又各立规约以资遵守(参看本书《清规》条目)。
现今丛林,以其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子孙的与十方的两类。本来从宋代起,丛林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种之分。甲乙徒弟院,是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甲乙而传者,略称为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公请诸方名宿住持,略称为十方院。敕差住持院,是由朝廷给牒任命住持者,略称为给碟院。甲乙院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十方住持院由官吏监督的选举,故称为十方丛林。后世即大体沿用其制度,无大变动(现无其第三种)。
另外,十方丛林中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丛林与传法丛林之分。有如镇江金山寺名剎的住持,即是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丛林;宁波天童寺自清末寄禅(敬安)重兴后,改为十方选贤制度,称为选贤丛林。1924年厦门南普陀寺改子孙丛林为十方选贤丛林,即依天童寺选贤方法,订立‘十方常住规约’二十条。并规定选举法、住持任期及进院退院等手续(《厦门南普陀寺志》)。这种选贤制度是丛林住持史上的一个进步。
关于丛林制度详见于《百丈清规》和它的注书《百丈清规证义记》等。至于丛林中行事和古德风规,则有道融《丛林盛事》、慧彬《丛林公论》、慧洪《林间录》、净善《禅林宝训》、无愠《山庵杂录》等可资参考。
二 殿堂
殿堂是中国佛寺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因这些屋宇或称殿,或称堂,故统名之为殿堂。殿是奉安佛菩萨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等用的地方。殿堂的名称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萨像者,有大雄宝殿(一般称为大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驮殿、金刚殿、伽兰殿等。安置遗骨及法宝者,有舍利殿、藏经楼(阁)、转轮藏殿等。安置祖师像者,有开山堂、祖师堂、影堂、罗汉堂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等之用者,有法堂、禅堂、板堂、学戒堂、忏堂、念佛堂、云水堂等。其他供日常生活、接待用者,有斋堂(食堂)、客堂、寝堂(方丈)、茶堂(方丈应接室)、延寿堂(养老堂)等。
寺院佛殿以外,各殿堂的像设大概如次:
一、天王殿,正面本尊,多安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像(北京广济寺则奉天冠弥勒菩萨坐像),左右分塑四大天王。弥勒背后设手执宝杵现天将军身的韦驮天像。布袋和尚为五代僧,名契此(—916)。体躯肥满,言语无恆,常以杖负布袋入市行乞,而现喜悦之相,人呼为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916),寂于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临终遗偈,自称为弥勒化身;后人遂多塑之于山门(《宋高僧传》卷二十一)。
四天王为印度十六善神之属,其名常见于大小乘经论。最知名者为毗沙门天,义为多闻,乃印度北方守护神,与持国、增长、广目共称四天王(《金光明经》卷二《四天王品》,即以毗沙门居首)。毗沙门天王造像早已见于云岗、龙门等石窟。唐天宝元年(742)西域五国来侵安西,传说天王曾现身却敌,玄宗遂命于各州府城上西北隅均置此天王像。其后又命佛寺别院安置(《僧史略》下)。如唐长安大兴善寺之天王阁、江苏崑山慧聚寺等处之天王堂,即是供毗沙门之别院。
四天王的形像,古今略有不同。据唐译《陀罗尼集经》卷一说:
一、《四天王像法》:四天王均着种种天衣,严饰精妙。东方天王提头赖咤,左手把刀,右手执矛拄地。西方天王毗噜博叉,左手执矛,右手把赤索。北方天王毗沙门,左手执矛拄地,右手擎塔。又依《长阿含经》第十二《大会经》及《法华文句》等说:四大天王各领二鬼神,持国天王领乾闼婆与富单那,增长天王领鸠槃茶与薛荔多,广目天王领龙与毗舍闍,多闻天王领夜叉与罗剎,故四天王像的脚下各踏二鬼神以示威武。到了元代塑像,东方天王持物换了琵琶;明代北方天王持物换了雨伞;清代西方天王持物换了蛇类,遂成今日一般常见的四大天王的形相。元沙罗巴译《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以四偈说明四大天王的身色持物及守护国土:‘东方持国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大天王,其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大天王,其身红色执绢索’,‘北方多闻大天王,其身绿色执宝叉’。现在四天王的塑像,大体据此记载为之。
韦驮天为南天王部下八将之一,在四天三十二将中以武勇着称。唐道宣在《感通录》里写了他常于东、西、南三洲巡游,守护佛法,故称‘三洲感应’;又现天将军身,守护伽蓝等故事传出后,遂渐渐形成,凡建寺必奉之为守护神,世称韦驮菩萨。其像形式有二:一合十指掌,横宝杵于两腕,两足平立。一以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足略向前立。面向佛殿,注视出入行人。
二、金刚殿。明代佛寺在山门之内有金刚殿,塑二密迹金刚力士像,称为二王(后来即塑于山门内,不另设殿)。此二力士执金刚杵分立左右,守护佛剎。其缘起见于《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经谓勇郡王二太子各言所志,法意太子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善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法念太子誓言,诸仁成佛道,身常劝助,使转法轮。法意太子,即今金刚力士名密迹者是。法念太子者,即今为梵天者是。《金光明经文句》知礼记谓,据经金刚力士唯一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二像者,乃应变无方,多亦无咎。古代云岗、龙门、麦积山石窟,都有金刚力士雕像,只是一尊。唯隋代河北安阳宝山大住圣窟入口两壁,刻有那罗衍神王(有大力神)与迦毗罗神王二像,左像执槊,右像持杵,与佛所说于门两颊画执杖药叉相符(《大日经疏》卷一,夜叉亦译为密迹,为毗沙门天属下)。此二像为中国现存最古的门像(常盘大定《宝山之石窟》,见《支那佛教史迹踏查记》)。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扼腕,两脚张开,故身体四肢均呈紧张之状。其不同者,只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物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
三、法堂,亦称讲堂,乃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为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筑,一般位于佛殿之后。法堂之建,始于晋道安、昙翼于上明东寺所造(《六学僧传·隋罗云传》)。唐百丈创製《清规》,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则尤加重视。法堂之内应有佛像、法座、罘罳法被或板屏及钟鼓等。《释氏要览》下‘佛堂置佛像’项下引《大法炬陀罗尼经》云:‘法师说法时,有罗剎女常来惑乱。是故说法处常须置如来像,香花供养,勿令断绝。’法座亦称狮子座,于堂中设立高台,中置坐椅,名曲盝床(略称曲盝)。法座之后设罘罳法被(今多设板屏),或挂狮子图以象徵佛之说法。曲盝之前置讲台,供小佛坐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席等。左钟右鼓,上堂说法时鸣之。
四、禅堂,古称僧堂或云堂,与佛殿、法堂同为禅宗丛林的主要堂宇,禅僧昼夜于此行道。百丈立制,裒所学众,无论多少高下,尽入僧堂之中,依夏次(受戒前后)安排。设长连床(今称广单),施椸架以挂道具。堂中设一圆龛,正中安奉圣僧像。圣僧之像不定,或以憍陈如、宾头卢为圣僧,或以文殊师利及大迦叶为圣僧。《梵网经》法藏疏云:‘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即其出处。古时僧堂本兼食堂(今禅林‘放参’晚饭即就堂而食,犹其遗风),多安宾头卢尊者于其中,此事亦始于晋时道安。道安常注经论,疑不合理,梦梵僧宾头卢劝其设食,愿为相助弘通。于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但先此只施空座,前置碗盏,不安圣像。至刘宋泰始末(471),正胜寺僧法愿、正喜寺僧法镜等,始图其形(《寂照堂谷响集》第三)。唐大曆四年(769)不空三藏奏请令天下寺院食堂中,于宾头卢之上,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为上座(不空《表制集》卷二)。故唐时食堂即僧堂是安文殊师利和宾头卢为圣僧的。后世于禅堂外另设斋堂(食堂),而圣僧仍留于禅堂,或禅堂改设毗卢佛像,将宾头卢设于斋堂,并设香灯以奉香火。明徐一夔《灵谷寺碑》:‘以禅与食,不可混于一也,故食堂附于库院’(《金陵梵剎志》卷三)。于是食堂在东,禅堂在西,遂为丛林定式。
五、毗卢阁,这是明代佛寺常建的殿堂。其上下层像设略有不同。明姚广孝《天界寺毗卢阁碑》:‘阁成,上供法、报、化三佛及设万佛之像。左右庋以大藏,诸经法匦。后建观音大士,示十普门。下奉毗卢遮那如来,中坐千叶摩尼宝莲花座,一一叶上有一如来,周匝围华。旁列十八应真罗汉,二十威德诸天。珠缨宝幢,幡盖帷帐,香灯瓜花之供,靡不毕备’(《金陵梵剎志》卷十六)。由于阁上设有万佛之像及庋置大藏,亦被称为万佛楼及藏经阁。
六、转轮藏殿(略称轮藏殿),创始于梁代傅翕(善慧大士)。《释门正统》卷三《塔庙志》说:‘诸方梵剎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愍诸世人,虽于佛道颇知信向,然于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为是之故,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则与看读同功。……诸处俱奉大士宝像于藏殿前,首顶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谓之和会三家。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谓天龙八部。’唐时轮藏的构造,于轮藏上又安佛龛彩画悬镜,并环藏敷座,形制更为精美。白居易《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经藏石记》:‘堂之中,上盖下藏。盖之间:轮九层,佛千龛,彩画金碧以为饰。环盖悬镜六十有二。藏八面,面二门,丹漆铜锴以为固。环藏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内转以轮,止以柅。经函二百五十有六,经卷五千五十有八’(《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七、伽蓝殿,八、祖师堂。常分建于佛殿或法堂两侧。伽蓝殿供守护伽蓝土地之神像,古时又称土地堂,位于佛殿之东。据《七佛经》卷四云:护伽蓝神有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神。今一般多供最初施造祇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者、只陀太子及其父波斯匿王三像。祖师堂位于佛殿之西,多奉达摩或当寺开山祖师。宋白云守端说:‘天下丛林之兴,大智禅师(百丈怀海)力也。祖堂当设达摩初祖之像于其中,大智禅师像西向,开山尊宿像东向,得其宜也。不当止设开山尊宿,而略其祖宗耳’(《林间录》卷二)。但今一般佛寺祖堂,以达摩、慧能为禅道之祖,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多塑达摩(中)、慧能或马祖(左)、百丈(右)三像并坐。
九、浴室,安置跋陀婆罗(善守)之像,盖本《楞严经》水因圆通之说。《首楞严经》卷五:‘跋陀婆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今佛寺浴室,又名‘宣明’,即依此说。又据《罗汉图赞集》所引清乾隆考证,此跋陀婆即《法住记》十六罗汉中之第六跋陀罗云。
十、香积厨,安置菩萨像,传为洪山大圣,乃为佛寺监护僧食者。自元代以后,则多奉大乘紧那罗王菩萨之像。相传元末,红巾首领率众至少林寺,众僧惶惧欲散。忽一火头老僧自庖中出曰:汝等勿忧,老僧一棒驱之。众笑其妄。老僧运三尺棍,逕入红巾队中,遭者辟易,遂散去。世传乃紧那罗王显化。后天下佛寺斋厨多塑画其像,祈其监护;今少林寺之紧那罗王殿即其遗蹟(《少林寺志》)。
寺院殿堂布置除佛像之外,还有比较固定的各种庄严和供具。主要的庄严为宝盖、幢、幡、欢门等。《洛阳伽蓝记》记建中寺的佛殿讲堂,有‘金华宝盖,遍满其中’的记载,可知中国佛殿之庄严,由来已久。
宝盖,又称天盖。本尊佛像有宝盖,经称华盖。佛行即行,佛住即住。今有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类,製成华盖之形,垂于佛像之上;也有不用此盖的。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一般以绢、布等製成。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个垂帛,或绣佛像,或加彩画。《观无量寿经》有:于其台上,自然有四柱宝幢,故今每一佛前多置四幢,或绕宝盖而悬。
幡,又称胜幡,也是象徵佛的庄严。凡结坛场,必以幡严饰,布列四周,所谓‘幡坛不相离’。幡有多种颜色和製法,以平绢制者曰平幡,束丝製者为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者曰玉幡。凡造幡之法,不得安佛、菩萨像,但得书写经文。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于佛前。
欢门,是悬于佛前的大缦帐,其上以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属。两侧垂幡,称为幡门。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殿堂供具多少,视堂构的大小及法事所需而定。《陀罗尼集经》云:当设二十一种供奉之具,若不能供二十一种,五种亦得。一者香水,二者杂花,三者烧香,四者饮食,五者燃灯。今佛前所设香炉、花瓶、烛台,所谓‘三具足’,即由此简化而来。小烛台之外,又有长檠,高五尺至八尺,上安木盏,以燃蜡烛。檠身多施雕刻彩画,今禅林佛殿、法堂佛前多用之。
又佛像前设有香几供台(大桌),其形或长或方不一。长的香几,以安置三具足之属,而供台则以奉五供(即涂香、花鬘、烧香、饮食、灯明)之用,以丝绣桌围围其四面。供台之前,置香几,几上放小香盘。香盘以紫檀木为之,上置一香炉二香鬘盒,分盛檀香、末香。盘前挂一红幛,绣莲花瑞禽之属。凡住持尊宿入殿诵经及上堂说法,多由侍者端香盘先导,至佛前置于香几,尊宿即就其前礼佛拈香。
三 传戒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萨戒五种。比丘、比丘尼戒,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即一定僧数(中国十人、边地五人)、一定範围(结界立标)、一定程式(白四羯磨,即会议式),才能授受,故称为受具足戒,略称受具。
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据佛教史籍记载,当时度人出家,只为剃髮披服缦条,即无条相袈裟(见《释氏要览》上),以不满五人,不能受具。大概只用三皈、五戒、十戒迭相传授而已。到了曹魏嘉平二年(250)时,昙摩(柯)迦罗(《高僧传》卷一译云法时)来到洛阳,见众僧未秉戒法,乃就白马寺译出《僧祇戒心》(戒本)以备用。并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这是中国依律传戒之始。魏正元中(254—255)安息国沙门昙帝在洛阳译出《昙无德羯磨》,才具备羯磨仪式。中国僧徒之受具足戒,一般传说以朱士行为首(《僧史略》上),或即在此时。
四 度牒
度牒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的所发给的证明档案(度是说度之入道)。度牒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都是绫素锦素钿轴(北宋用纸,南宋改用绢,见《宋会要辑稿》第六十七册《职官十三》),就是品官所用的纶诰(其实物在日本还保存有最澄入唐所得的一轴,那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係者的连署)。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地税遥役。
五 清规
清规是中国禅宗寺院(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说是中世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通行本《百丈清规》的九章中,前四章主要规定关于祝圣、国忌(帝王、王后忌日)、祈祷、佛诞节、涅槃节、达摩忌、百丈忌以及各寺历代诸祖忌等仪式。这些都是律所未定,古规没有的(古规是以僧徒受戒或住持入院开始的)。从此以下,才算是丛林本身的规章制度。第五章‘住持’,是关于住持上堂、晚参、普请、入院、退院、迁化、荼毗、议举住持等一系列的规定。第六章‘两序’,是关于丛林东西两序的头首、知事。西序:首座、知藏、知客、书记、衣钵、侍者、汤药等。东序:都监、维那、副寺、典座等。列职:寮元、化主、园主、水头等各职事的规定。第七章‘大众’,是关于沙弥得度、登坛受戒、道具形式、游方参请、坐禅、普请及料理亡僧后事等的规定。第八章‘节腊’,是关于大众入寮、建楞严会、四节念诵茶汤、结制礼仪、朔望巡堂、月分须知等的规定。第九章‘法器’,是关于钟、板、鱼、磐、椎、鼓等号令法器的说明及其打法的规定。这九章的规定极详,但关于僧众的一般行事,现代丛林仍另订有《共住规约》,为全寺所共同遵守;又丈室、库房、客堂、禅堂等各处,也另有规约,明定办事的细则。
现在丛林中实行清规的主要情况,约略如次:
一、结夏与结冬 丛林每年以结夏(即结夏安居,亦称结制)、解夏(亦称解制)、冬至、年朝为四大节,极其重视。结夏、解夏,系遵印度原制;冬至、年朝,则依中土风俗。结夏七日原为四月(前安居)或五月(后安居)的十五日,解夏则在七月或八月的十五日,但从元代以来,各提前一日讲习礼仪,以便期内得专心修道。另外,在每年从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来专修禅法的,故名为‘江湖会’。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的反常现象,后
经纠正,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见《清规证义记》卷八)。近代着名丛林如宁波天童寺等,都实行这样‘冬参夏讲’的制度。
二、安单 丛林的成员通称清众。凡曾受具足戒的比丘,衣钵戒牒俱全的游方到寺,都可挂搭(亦称挂单),暂住于旦过寮(又称云水堂)。如挂搭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从此成为清众,随同结夏。一般丛林都从四月一日起,照规入夏,禁止游方,锁旦过寮。至八月一日,始开寮重新接众。又丛林安单亦分春冬两期,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在正月、七月期头进禅堂者,名为大进堂。
三、大请职 此即一寺的人事安排,为丛林冬期的重要行事,一般于每年八月十六日举行。事先半月,由客堂开具新进堂禅众和旧住的名单,送住持查阅。至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客堂、禅堂、库房诸头首共议请职。十六日大众齐集大殿月台,知客点名,依次进殿,宣布职事名单并讲清规,新请职事即到法堂谒住持,又到禅堂行十方礼,再依职送位。
四、贴单 此为一寺职事及常住人员名单的公布,例于每年十月十五日举行。事先客堂与维那将合寺人员戒腊久近开具清单,送与住持、写成单票(每条四字,职序在上,法名在下)。十四日,客堂挂‘贴单’牌,到十五日,住持入堂说法,为首座贴单,其余由维那贴,以职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再各按名位顺次送单。凡单上有名的,都是一寺常住的成员。
五、打七 此是结冬中的重要行事。丛林坐禅通例从九月十五日起加香,即延长坐禅时间。又从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举行禅七,每七天为一期,谓之打七。此为禅众剋期取悟的禅会,或打七七,或打十七,不定。每一禅七的起解,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仪式。
六、普请 即普遍邀约大众劳作的制度,亦称出坡。此制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如开成四年(839)九月二十八日,日僧圆仁入唐巡礼至山东赤山院,记载目睹的情形说:当院始收蔓菁萝蔔,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不论多少,尽出担柴去(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不过此种制度原来由于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都以普请为之。后世普请只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以及节前寺舍扫除等,皆偶一为之而已。直到今天,始见恢复原来的精神,已有丛林以劳动为佛事之一的新制。
七、岁计 是丛林岁末的会计报告。在现存的唐代文献中还有此种记载。如开成三年(838)十二月二十九日,日僧圆仁至扬州开元寺,记云:众僧参集食堂,礼佛上床坐,有库司典座僧于众前,读申岁内种种用途账,令众闻知(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岁计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但现在丛林的会计报告,多每月举行一次,由住持召集禅堂班首、维那、客堂知客、僧值、库房都监、监寺等,于丈室行之,称为算账(见《高旻寺丈室规约》)。
八、肃众 即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古规,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搭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出,以示耻辱(见《景德传灯录》卷六末附《禅门规式》)。后世遵此,对于三业不善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相责,并迁单摈出。在《清规》中还明定肃众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中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实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攻出(见《清规证义记》卷五)。
九、榜状牌示 丛林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如住持宴请首座或远来尊宿等茶汤,皆开列名单,由侍者报知,谓之知单。方丈、库司招待大众茶汤的请柬则用榜,首座请柬用状。方丈请首座,榜贴于僧堂前东边牌上,库司请首座,榜贴于西边牌上。首座请下头首茶,状贴于僧堂前下间板上。丛林从来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之说。又丛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传达,名为牌示。用挂牌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诵戒、请职、贴单、普佛等牌示,皆挂斋堂前;上堂、秉拂、祈请、祷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升座、免礼等,挂内韦驮殿前(见《高旻寺规约》)。
十、钟鼓法器 此为丛林号令所寄,鸣扣各有常度。凡禅堂坐参、佛殿诵念、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钟鼓等号令进行。如集众上殿则僧堂鸣钟,长老升堂则法堂击鼓,报众同赴。普请则开梆、催板,新住持入院则钟鼓齐鸣。凡止静、开静、念诵、斋粥等行事,从朝到暮,钟鼓交参,遂形成丛林一定的礼法。
六 课诵
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準则之中,所以也叫功课。
按瑜伽有四种念诵:即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实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谈第一种,即所谓‘清净在音闻’。追溯古代,先是经咒和梵呗等简单的念诵,晋代以后发展出忏法,再后又有《水陆》、《焰口》等,唱念趋于複杂。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赵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丛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课诵(也叫‘二时功课’,‘二课’或‘早晚课’)制,与经、忏等法事相併列而成另具一格的寺院风尚。
关于课诵的最早记载,见于《吴书·刘繇传》附记后汉笮融的事迹里,该记说:‘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坐断三群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这种课读,当是随着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在《法华经·法师品》里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和诵经法师就是明证。唐玄奘译的《大唐西域记》里也说到卑钵罗石室□□设坛念诵的故事。在东晋《高僧法显传》中,记述古代斯里兰卡佛牙出行礼拜念诵(法事)的盛况云:‘狮子国(斯里兰卡)……佛齿,当出至无畏山精舍,国内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严饰巷陌,……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燃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满九十日,乃还城内精舍。’以礼拜念诵为主的种种法事,昼夜不停,同我国宋代以来丛林下的九旬胜会和一些地区的佛诞等节日有类似之处。唐玄宗曾经诏不空诵《仁王经》,代宗‘敕百沙门于禁中念诵谓之内道场’,又敕‘灌顶道场,选沙门二十七员,为国长诵《佛顶咒》(《佛祖统纪·祈祷灾异》)。朝廷如此提倡,寺僧如何当可想见。《佛祖统纪》卷五十三在《持诵功深》条下,列举了从东晋安帝(397—419)到赵宋光宗(1190—1195)历七百余年道俗念诵佛经的突出事例十九起,可见,提倡课诵,历史悠久。
古代印度和印尼等国佛教流行的地区,普遍讽诵马鸣所作的赞佛诗歌(《佛所行赞》)。他们认为该诗字少义多,能使‘读者心悦忘倦’(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这相当于我国的讚呗念诵。
我国曹魏陈思王诵读佛经,‘制转赞七声旻降曲折之响’,又作《鱼山梵》(亦称《鱼山呗》)六章,‘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呗讚篇》)。
古印度讽诵佛经是奉行的‘三启’仪制,首先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其次正诵佛经,然后陈述回向发愿。全过程是‘节段三开’,所以叫做三启。‘经了之时,大众皆云苏婆师多’,‘或云娑婆度’(同前《赞咏之礼》)。这种‘三启’式的念诵法,就是我国汉地古今法事念诵的基本仪制。举行任何一堂法事,总是安排先赞(或《香赞》,或《赞偈》等),次文(经咒本文、有关仪文等),末了回向发愿(或偈或文,或偈文兼举)这种基本形式。只是尾码的大众同声念苏婆师多或索婆度,在汉地念诵仪里少见,但也有某些法事的文末称‘善’或‘善哉’的。娑婆度就是善哉之意。苏译为妙,婆师多译为语,意思是讚叹经文为微妙语。
我国的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他制僧尼轨範三则:一曰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即讲经仪);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仪)。这三条对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广,为后来各种法事议制的开端。宋明以来寺院逐渐普遍奉行的朝暮课诵,当亦导源于此。
南朝梁代就有到舍宅为寺‘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唐百丈怀海‘别立禅居’,‘合院大众朝参夕聚’(见《景德传灯录》卷六附《禅门规式》)。《大宋僧史略》卷上《别立禅居》条下更引伸说:百丈怀海‘有朝参暮请之礼,随石磐鱼为节度’。元朝廷令百丈山德辉编订《敕修百丈清规》的《殿钟》条下载明:‘住持朝暮行香时’鸣钟七下。同书《磬》条下又载:‘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值殿者鸣磬,‘大众看诵经咒时’鸣磬。可见禅僧修行,此时已具备朝暮课诵的雏形。在北宋《崇宁清规》和南宋《鹹淳清规》中还属阙如。不过,后来《朝暮课诵》所定的内容,包括晚课《蒙山施食》在内的大部分,全是宋人分别集、撰而成,这可说明当时已有某些寺院,甚至某些地区实行早晚课,只是还不普遍,所以直到宋末的《鹹淳清规》里还没有明确的反映。明清之际,朝暮课诵渐趋定型,奉行的範围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为所有丛林必修的定课。例如,明通容编《丛林两序须知》规定:首座‘早晚课诵勿失’、书记‘早晚随众课诵’和监寺‘早暮勤事香火课诵勿失’等等。莲池的《云栖共住规约》上集末规定:‘晨昏课诵,不得失时偷懒,违者依例罚钱十文。’同书附集《学经号次》条下又有‘晨昏’定课的规定。清仪润的《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等更明确了早晚课诵的具体内容,并在《禅堂规约》条下规定‘行坐课诵受食出坡等不随众者罚’。
古代印度着名的那烂陀寺,也有课诵的规定,但与我国不尽相同。唐义净在记述那烂陀寺的礼诵时说:‘那烂陀寺人众殷繁,僧徒数出三千,造次难为详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随时当处自为礼诵。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导师,每至哺西(下午三到五时),巡行礼讚。净人童子持杂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过,殿殿皆礼。每礼拜时,高声讚叹,三颂五颂,响皆遍彻,迄乎日暮,方始言周’(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斯里兰卡的‘坎第’胜区,当地常常有人于鸡鸣时攀跻高峰瞻礼佛迹。
我国古德定日课于朝暮二时,自有其依据。《二课合解》的作者观月兴慈在叙述古哲为什幺要建立课诵于早晚时指出:‘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疆’(《重订二课合解自序》),这是说佛徒朝暮需以课诵来作为自身的轨範。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所以二时功课之设,成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
二时课文,全属大乘藏摄。如《楞严》、《大悲》等咒,《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称念佛号。因此,礼诵课文的人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二课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早自《楞严咒》始,晚从《弥陀经》起,各至称念佛号、三菩萨止为课诵正文。二、在三菩萨后,早晚各有回向文和三皈依为普结回向。三、每逢朔望等还有二时祝讚等为祝祷护神。兹依次简介如下:
一、课诵正文 早课首先是《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简称《楞严咒》。梵语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咒字前人主张不译不解,但后来有人指出为‘明’,持咒义为持明。此咒五会,总名为《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译大白)‘般怛啰’(译伞盖)无上神咒》,是与《楞严经》(显义)相依持的密义。宋、元以来一直盛行,特别是南宋和元两代,丛林每年于安居结制中定有三月(农曆四月十三至七月十三为期的楞严会制,节日、祝厘、祈祷、荐亡等无不讽诵。所以被定为日课之首。
在念《楞严咒》之前,还要先诵与此密切关连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依《朝暮课诵》顺序:《楞严咒》后为《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但多数丛林不诵《大悲》、《十小》咒,径由《楞严咒》接诵《心经》。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流通讽诵,皆用此本。不同的译本现存的有法月译题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六种,此外还有已佚译本,藏、蒙、满文等译本,大体与法月译本相近。本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百零一至四百零五,各品佛说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和功德,本经是其中的撮要单行,以故译本略去首(序)尾(流通)二分。实为大部《般若》之中心,该六百卷经义,所以题名叫《心经》。
《心经》末了,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接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结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愿国泰民安。连唱念佛赞偈八句,颂扬弥陀因地发愿,果圆度生。此二偈前者是宋真歇清了所作,后者为择英所撰。赞偈接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早课正文完毕。
晚课首先是《佛说阿弥陀经》,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不同译本有唐玄奘《称讚净土佛摄受经》等。其主要思想是广陈极乐依、正庄严令人起信,特劝发愿求生和持名立行。经后附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三遍。接诵《礼佛大忏悔文》。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忏悔一词是华梵结合。忏表消除已往的宿业,悔意不造未来的新愆。忏悔全文为四个部分所组成:第一‘大慈大悲慈众生’四句偈为赞礼诸佛;第二从‘南无皈依’至‘阿弥陀佛’为皈依三宝;第三自‘如是等’至‘我今皈命礼’为忏罪陈善;第四由‘所有十方世界中’至末了为发愿回向。此文是宋不动依《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尾码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普贤十大愿偈,共成一百零八顶礼,以表愿断一百零八烦恼之意。百零八礼的礼法是:初四句、金刚上师、皈依佛法僧三句、‘我今发心’至‘三菩提’、尽虚空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各一礼,如来十号一礼,八十九佛八十九礼,‘如是等’至‘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至‘我今皈命礼’、所有十方世界中八句、于一尘中尘数佛八句、以诸最胜妙华鬘十二句、我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十方一切诸众生四句、十方所有世间灯四句、诸佛若欲示涅珣四句、所有礼讚供养福四句、愿将以此胜功德十六句各一礼,合满其数。在唐不空译的《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卷末附有说明:‘右此三十五佛名并忏悔法,……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时礼忏不阙。……’可知礼忏一法很早就是天竺大乘人的常课。我国古人虽把忏悔课文定为百零八礼,实际除了个人如法礼诵而外,在丛林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忏悔文》后为《蒙山施食》。蒙山是宋不动修行居处,位属四川雅州。他认为讽诵和忏悔而后,就应利及幽冥。所以依据密部教典,集成施食仪文,共十二段,始从‘若人慾了知’(《华严经》偈),终至回向,加赞偈念佛,称三菩萨,晚课正文告竣。
二、普结回向 大乘佛教的任何礼诵等法事,后面总是随着回向仪文,意思是把所修功德迴转过来(从自己转向他人、各方,从事相转向理体等),向给各个方面,类属发愿;往往又与发愿文合在一起称作回向发愿文。朝暮课诵在三菩萨后就是此文。一般丛林之下,早课用引磐跪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即‘一者礼敬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又名《十者》。有的丛林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华严文》;后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为众生髮愿;再接三皈依早课毕。晚课在三菩萨后,也同样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前者是《出曜经》中叙述佛陀因见三条大鱼被惊涛浸灌,流入浅水,各自争脱厄难的情景而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偈。后者‘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应当奋勇前进,不可稍有鬆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为丛林念诵仪中採用,北宋《禅苑清规》卷二《念诵》条下採录此文,以后各种《清规》和《念诵集》也多收录。晚课最后也与早课一样,以三皈依告竣。
三、祝祷护神 朝暮课诵,按说到了三皈,就算结束。但每逢朔望,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等举。自从唐道宣《感通录》载了南天王部下的韦将军周行东、南、西三洲,保护佛教的故事传出后,佛寺对此颇感兴趣,因而后来渐渐形成韦驮的塑像,为寺院的主要护法神之一,号称韦驮菩萨。伽蓝是梵语,义为众僧园,即僧人同修共学和生活的园地。据记载:佛世有美音等十八位护法神保护伽蓝;我国陈、隋以来佛教界流传着关羽归佛等故事,所以在伽蓝神里,后来有了他的塑像。祝韦驮:是在早三皈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天女咒》三遍,唱《韦驮赞》。祝伽蓝:是在晚三皈后,仪与祝韦驮同,只是念诵与唱赞的内容更换。一年四节(结夏、解制、冬至、农曆元旦)进行祝圣报国土恩:早课唱《宝鼎》、《圣无量寿光明王咒》,白《大祈祷文》,称念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接《楞严咒》做早课。此时悦众同监院等一班人出殿门,依次至四圣前做小祈祷。先至韦驮前站班毕,唱‘香云盖’三称,念《天女咒》三遍,‘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悦众白《祈祷文》,唱《韦驮赞》毕。然后依次伽蓝、祖师、监斋前,仪同,念诵、白文和唱赞各各更换。
此外,每逢佛、菩萨、祖师等诞、忌和成道等祝仪;午前殿、堂上供等仪,具如《禅门日课》所载,兹不赘述。
七 国师
‘国师’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嚆矢。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说,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诏高僧法常入宫讲《涅槃经》,尊为国师;国师的名称以此为始。同时又以沙门法上为大统(僧官),统治天下僧尼,亦尊为国师。但从唐法琳的《辩正论》卷三‘(僧)实国师’的记载看来,则在北周时似已有国师的称号了。
八 俗讲
俗讲的名称,始见于唐初,实即六朝以来的斋讲,乃是套用转读、梵呗和唱导来作佛经的通俗讲演的。本来随着佛经的传入,就有转读(即咏经)和梵呗(即歌赞)的发生,另外又有唱导的继起。唱导原为说唱教导之意。从讲解经论义理,变为杂说因缘譬喻,使一般大众更易理解佛教教义,这就是慧皎所谓‘宣唱法理开导众心’(《高僧传》卷十三唱导)之法。唱导与俗讲的性质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均以因时制宜随类化俗为主要的方法与目的,并且所用材料亦大致相同。《广弘明集》卷十五有梁简文帝《唱导文》一篇,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一篇,巴黎图书馆所藏《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及伦敦博物馆所藏《回向文》,其体例与《广弘明集》所收,俱约略相似。因此俗讲制度的一部分也可溯源于唱导。
俗讲的话本,据敦煌所出作品分类,大别有三:
一、讲经文。此为俗讲话本正宗。这类作品,大抵分散文与韵语二部分,散文亦用科判方式分析全经结构的;韵语以七言为主,偶尔夹杂一些三言、五言、六言在内,末尾总以‘某某某某唱将来’的格式收束。内容以敷衍全经者为多,摘述一段故事者甚少。敦煌所出这类作品,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无常讲经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敦煌变文集》下集)等,都是。
二、押座文。据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六,押通作压,座即四座之座,盖开讲之前以梵呗引摄,使听众专心一意。日本《大正藏》收有史坦因的2240号四种压座文:即《维摩经押座文》、《温室经讲唱押座文》、《八相押座文》、《三身押座文》,均以七言或八言的韵文为中心,是短品。这四种的末尾均有‘某某某某唱将来’一句,可见押座文还有隐括全经引起下文的一种作用。另有缘起文一种,与押座文作用略同,唯较押座文篇幅更长而已,两者当即后世入话、引子、楔子之类。
三、俗文。亦称变文、唱文、讲唱文、缘起等。变文为僧侣所作,与俗讲有密切关係。它本来是讲唱用的,以佛教经典为主题,使教义通俗化而成为人所共知的讲唱形式,最宜于俗讲使用,因此也用为俗讲的话本。
九 浴佛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降生时,九龙(亦说二龙)吐水洗浴圣身的传说而来。在古代,它已成为佛教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罗伐底近代出土的佛传雕刻,都有这种情景的构图。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的记载,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一日出游兰毗尼园,行至无忧树下,诞生了悉达多太子。难陀和伏波难陀龙王吐清净水,灌太子身。因此,后世佛教徒纪念佛陀诞生的仪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庆祝和供养,就叫做‘浴佛’或‘灌佛’。这一天是佛教四众信徒的欢喜节日。
一○ 行像
‘行像’是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赞宁的《大宋僧史略》上说:‘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这是佛教‘行像’的起源。
一一 讚呗
讚呗或称梵呗与印度歌赞之法并不相同,因为梵音和汉语的构造有异,无论用梵腔以咏汉语,或用汉曲而歌梵声,都有困难。故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译经事业虽渐发达,而梵土歌呗却未获传授。梁慧皎说:‘自大教东来,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覆,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高僧传》卷十五《经师论》)。
一二 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水陆’之名,始见于宋遵式(964—1032)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见《金园集》卷四)。
宋宗鑒《释门正统》卷四说:‘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志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命僧祐禅师宣文。’七年代或说在天监七年(508、据《事物纪原》,或说在天监四年505,据《佛祖统纪》等)。经过周、隋各代,其传渐衰。至唐鹹亨中(670—673)西京法海寺道英从吴僧义济得其仪文,遂再兴法会于山北寺(《释氏稽古略》卷三)。宋苏轼重述《水陆法像赞》,后谓之《眉山水陆》。熙宁中(1068—1077),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仪文三卷(佚失),行于蜀中,最为近古。江淮京浙,所用像设一百二十位者,是后人踵事增华,以崇其法。
一三 忏法
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道宣说:‘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慧远之俦,命驾而行兹术。南齐司徒竟陵王,制布萨法净行仪,其类备详,如别所显。’(《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序》)宋净源更详细说:‘汉魏以来,崇兹忏法,未闻有其人者,实以教源初流,经论未备。西晋弥天(道安)法师,尝着四时礼文;观其严供五悔(即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辞,尊经尚义,多摭其要。故天下学者,悦而习焉。陈、隋之际,天台智者撰《法华忏法》、《光明》(即《金光明忏法》)、《百录》(《国清百录》),具彰逆顺十心(即顺生死流和逆生死流各十种心)。规式颇详,而盛行乎江左矣’(《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
一四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此经是西晋竺法护译的(但《出三藏记集》以为失译),全文八百余字,与此经同本异译的还有东晋失译的《佛说报恩奉盆经》,又名《报象功德经》。其文字更短,约三百余字。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中有《净土盂兰盆经》一卷五纸。此经已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称为《大盆净土经》,说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苦之事,各造种种宝盆以盛饮食,献佛及僧事。
一五 焰口
焰口,系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经中说: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闲静处习定。至夜三更,有一饿鬼,名曰焰口。于阿难前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阿难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陈说此事,并启示教。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谓诵之即能免饿鬼苦,福寿增长。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及诸饼食等,右手按器,诵陀罗尼七遍,然后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号,取于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罗门仙,即诵此陀罗尼二七遍,投于净流水中。若诵三七遍,奉献三宝,则成上味奉献供养。